城市新地標 上海文學博物館選址四川北路

2018-05-04 09:06:09|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打造海派城市新地標 上海文學博物館選址四川北路 打響“上海文化”品牌,虹口區挖掘整合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歷史資源,率先制訂實施三年行動計劃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8

上海將實施中共四大紀念館影響力提升計劃,籌建上海紅色文化研究會。(虹口區供圖)

  打響“上海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虹口區率先拿出區域“樣板”。虹口區《關於全力打響文化品牌,推進文化強區建設的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簡稱《三年行動計劃》)5月3日出臺。作為第一個大動作,虹口區政府與上海市作家協會簽署了上海文學博物館合作協議,選址四川北路,籌劃共建以近現代海派文學為主題內容的,集收藏、研究、教育、交流為一體的現代化專業博物館。

  ■打造海派城市新地標:文學重鎮將圓博物館夢

  建設上海文學博物館,這是上海文學界幾代作家、文學研究者、文學工作者乃至文學讀者長久以來的心願。參與策劃博物館建立的上海市作協副主席孫甘露説:“上海這座中國現當代文學重鎮,將擁有一座記載、研究、講述自身文學歷史的博物館。在這裡,文言文向白話文的歷史性轉變,新文化運動推動傳統中國向現代中國的轉變,都會得到充分展示。”

  他説,上海文學博物館將以建築的形式回應産生這些重要作品的城市記憶,成為未來文學的溫床和搖籃。

  根據《三年行動計劃》,上海文學博物館的功能定位和選址工作將在今年下半年實施,2021年建成。屆時,海派文學與中國近現代文學的發展歷史將在這裡展陳,上海文學史料文物研究將在這裡進行。此外,上海國際文學周、世界城市文化論壇等活動也將推動上海海派文學的創新。

  孫甘露説,上海文學博物館合作協議的簽約,在某種意義上也是一段新的文學旅行的開啟,“可以想見,未來隨著上海文學博物館的建成,文學研究、文學教育、文學交流、文學推廣的活動將在上海匯聚;上海飛速發展的社會、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將被作家的筆所記錄下來,鐫刻在文學博物館的墻上。”

  ■發掘保護建黨歷史資源:僅四川北路已發掘整理出57處紅色遺址舊址上海是中國共産黨的誕生地,作為“開天闢地——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三個重點區之一,虹口區擁有大量紅色文化遺産:中共四大、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都在這裡舉行;周恩來、瞿秋白、魯迅、茅盾等一大批革命先驅和左翼文化名人在這裡留下工作、戰鬥的足跡;中國共産黨最早有組織、有系統留下的文化傳奇——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在這裡誕生。

  根據調研排摸,虹口區已經發掘梳理出各類紅色文化遺址舊址80余處,其中四川北路有57處,是虹口區乃至上海紅色文化遺址舊址最多的區域之一。

  《三年行動計劃》明確,以四川北路為中軸,從南部武進路至北部魯迅公園,涵蓋兩側支馬路和舊里弄,佔地近2平方公里的區域,將被打造成四川北路紅色文化生態示範區。未來三年,將逐步對紅色文化場館進行改陳建設和修繕。

  虹口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區文明辦主任趙明介紹,今年虹口區將啟動實施左聯會址紀念館修繕和展陳改版,圍繞左聯文化開展文藝創作,在創排、演出“海上初心”多媒體情景朗誦劇的基礎上,啟動相關校本劇創作,用文藝的形式讓黨的紅色故事走進校園、走近青少年。此外,上海市黨史學會與中共四大紀念館將合作開展“中共四大與支部建設”等課題研究,上海紅色文化研究會正在籌劃組建,為推進紅色文化的研究和傳播、打響紅色文化品牌提供智力支持。

  ■增強文化發展國際影響力:建成“海上方舟”特色文化主題區

  二戰期間,上海作為亞太地區最重要的一座城市,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接納了2萬多名來自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上海,之於他們,不僅僅是避難地,而且是他們的第二故鄉,是他們的“諾亞方舟”。

  今年起,猶太難民紀念館擴建工程將啟動,這段歷史將繼續被深入剖析,最新的研究成果也將加入到擴充的展陳內容中。與此同時,紀念館將對現有館藏600多件實物史料進行文物保護評審,積極推進申報“世界記憶遺産”工作。

  虹口區文化建設專家委員會成員曹可凡曾經接觸過那些在上海出生、成長的猶太難民。“雖然他們已經垂垂老矣,但來到上海,來到當年所居住的地方,他們還是充滿感激,甚至能夠用那個時候的上海話相互交流。”曹可凡建議,在擴建猶太紀念館的基礎上,打造高層次論壇,吸引全球各地猶太人共聚上海,向世界展現中國和上海城市的氣度和胸懷。

  據悉,以猶太難民紀念館、下海廟、提籃橋監獄為核心的0.4平方公里範圍將建成“海上方舟”特色文化主題區;上海將賦予其歷史文化遺産的新功能和新內涵,進一步傳承和凸顯開放包容的城區氣質,成為新時代海派文化對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增強文化發展的國際影響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