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探索全民健身和健康融合的體育公共服務新模式 首家全人群健身房為何受歡迎
專業人員指導老年人科學健身。 小金 攝
近一個月來,62歲的金阿姨每天到楊浦區殷行街道市民健身(健康)中心報到。“困擾了我20多年的失眠,通過健身逐漸好轉,現在安眠藥也停了。”金阿姨嘗到了健身的甜頭。殷行街道市民健身(健康)中心是上海首家能同時服務老年、中青年、青少年(兒童)以及殘障人群的社區健身房,也是上海首家全民健身與健康融合的社區型市民健身中心。啟用一個多月來,深受周邊居民歡迎。
實現“三代同堂鍛鍊”
除了像傳統健身房一樣配備中青年健身區域,殷行街道市民健身(健康)中心還根據青少年與老年人的健身需求,開設了室外青少年遊樂區和老年運動健康促進區,讓“三代同堂齊鍛鍊”的願景得以實現。
一樓500平方米的“樂活空間”是一大亮點。樂活空間是尚體健康科技為老年群體量身打造的運動健康促進平臺。根據老年人體質,配備了量身定制的心肺功能增強、等速肌力訓練、微循環促進的專業健身設備等。中心還設有睡眠研究中心、健康服務中心,以及針對心血管問題、便秘問題、腰椎間盤突出問題的運動專區,為老年人群提供常見慢病的運動解決方案。
採用“互聯網+”的管理模式,市民在中心可通過APP付費成為健身房會員。中青年健身區全天卡每月收費199元,白天的公益時間段和專為老年健身者打造的樂活空間每月收費99元,日均僅3.3元。目前中心會員有1400余人,老年會員有400余人。101歲的陶阿婆成為中心首位“百歲會員”。
“網紅”健身房讓老百姓受惠
“十三五”期間,上海將結合“健康中國2030”,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加快完善現代公共體育服務體系,保障市民參加體育健身活動的權利。
在中心的殘疾人運動健康專區,記者看到輪椅律動通過被動式鍛鍊提高殘疾人的機能康復,提升生活品質。63歲的余阿姨十多年前因醫療事故導致脊神經損傷,右下肢功能障礙。通過採取抗阻為主、有氧為輔的訓練,余阿姨改善了步行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強了自信心。
上海市體育局群體處處長桂勁松介紹,原來服務跟不上、經營不善而乏人問津的百姓健身房,在精準定位健身人群、引入科學健身指導後,楊浦區殷行街道市民健身(健康)中心成為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融合的新産物。“政府搭臺提供場地、社會力量參與投入管理,讓老百姓得實惠。中心已成為‘網紅’健身房,來參觀考察的外地同行絡繹不絕。”
建全人群體質數據庫
從去年在楊浦體育中心成立全市第一家24小時不打烊市民健身房,到五角場街道第一家社區型“互聯網+”市民健身房,再到殷行街道第一家精準服務全人群的社區市民建設中心,楊浦區在體育公共服務模式創新上走出一條多元化發展之路。
數據顯示,一個人在65歲以上的醫療開支費用佔其一生醫療費用開支的70%左右。上海體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雪萍多年來跟蹤老年人健身項目。她説,“在養老院,有很多通過運動改善身體機能、提高生活品質的案例。我們要關注全人群的健康,七八十歲也可以健康優雅地生活,而不是躺在病床上。”
吳雪萍説,此前靜安區試點引入針對老年人健身的“樂活空間”,殷行街道這家可以説是2.0版本。“現在國民體質監測標準限于69歲的老年人,70歲以上老人缺乏相關數據。我們在殷行開始跟蹤70歲以上老年人的體質數據,半年一監測,一年一評估。目前主要借鑒跟國際接軌的幾個標準,比如坐起站立、行走時間等。我們計劃選擇200個對象長期跟蹤,爭取在上海率先建立全人群體質數據模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