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靜安區率先開啟“支部建在樓上”基層黨建新模式 從“點亮一棟樓”到“樓宇商圈全覆蓋”
2002年,上海第一家商務樓宇黨員服務點在中華企業大廈揭牌成立。本報資料照片
截至2017年,靜安區轄內共有“億元樓”67幢,其中“月億樓”8幢。樓宇經濟密度領跑全市的靜安區,也是樓宇黨建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全區185幢“兩新”組織集聚的商務樓宇,已實現黨建全覆蓋。而這一切均源起于2002年——中華企業大廈 (現名 “高和大廈”)成立上海第一個商務樓宇黨員服務點。當一幢樓有了紅色信仰,其標杆作用、能量輻射也源源不斷地顯現和釋放出來。
樓宇經濟是改革開放帶來的新業態。時間回溯到上世紀90年代末,當時靜安區商務樓宇已集聚了不少外資企業、民營企業,非公企業蓬勃發展。到2002年,僅靜安寺街道轄區就有28幢商務樓,駐有472家民營和外資企業。但這些商務樓宇的“兩新”組織存在大量黨建“空白點”。
樓宇內的白領群體中,不少人在大學期間表現優秀入了黨,進了外企、民企,卻找不到組織;有的在黨組織關係轉接上不夠順暢,成了“口袋黨員”;還有一些積極上進的優秀青年,想要入黨卻投身無門……當時的數據顯示,10萬多樓宇從業人員中,黨組織關係在靜安區的僅5000多人,且呈現“原子化”和離散性特徵。黨員信息難統計,黨建活動無場地,樓宇物業和企業對黨建工作不積極,黨組織影響力較弱等問題逐個顯現。
日前,在恒隆廣場的靜安黨建服務站白領驛家內,黨員們正在學習。本報記者葉辰亮攝
2002年4月,當時靜安寺街道黨工委舉行了一場新經濟組織黨建話題大討論。會上就有白領黨員建議儘快建立樓宇黨組織,使黨員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會後,街道黨工委和當時靜安寺商圈內“兩新”組織比較集聚的中華企業大廈進行溝通。該樓宇物業公司大開方便之門,免費提供開展黨建活動的場地。當年5月,上海第一家商務樓宇黨員服務點在中華企業大廈揭牌成立,這個服務站點也成為了樓宇內基層黨組織的物理形態。
此後,周邊的紫安大廈、延安飯店、美麗園大酒店、永興商務樓等相繼掛牌“黨員服務點”。靜安寺街道黨工委主動上門找黨員、建支部,短短一年多,共有385名黨員回到了樓宇黨組織的懷抱,亮明瞭身份。
當時,在屬地黨組織牽頭下,商務樓宇中黨組織、黨員服務點的設立,充分遵循區域實際,尊重服務凝聚引領發展的原則,因地制宜設置黨組織,靈活多樣設計黨的活動,不斷增強“兩新”黨建影響力和有效性。
靜安區始終結合自身區域特色推動工作,著力打造“支部建在樓上”黨建品牌——比如,率先成立一支專職從事樓宇黨建工作的隊伍,發展出一批樓宇黨建“能人”,為推進樓宇“兩新”黨建工作奠定紮實的人力資源基礎;培育社會組織“白領驛家”,通過社會化方式來籌措服務資源,通過服務推進“兩新”樓宇黨建;通過樓宇黨建與區域黨建、行業黨建互聯互動,形成基層黨建大格局。
“支部建在樓上”正是順應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化、來自基層的有效探索。它不僅是黨組織設置方面的創新,更是對黨的組織建設、制度建設新的創造。隨著越來越多商務樓宇內建立起黨組織,曾經點亮一棟樓的黨建“明燈”,如今已輻射到更多樓宇商圈,成為推動區域樓宇經濟不斷發展的重要力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