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靜安區臨汾路街道通過綜合管理平臺與上萬個“神經元”,推動精細化管理 “社區大腦”用智慧管理解治理難題
最近,靜安區臨汾路街道轄區內的和源名城小區兩個單元發生了火情,幸好被及時撲滅,並無人員傷亡。火源從何而來?在現場勘察後,街道與民警調取了小區內高空拋物場景監控攝像頭拍攝的畫面,懷疑高層一戶居民可能拋下過煙頭。經過上門確認,這戶居民承認自己向樓下丟過煙頭。
“過去高空拋物很難找到肇事者,就算懷疑也很難舉證;不過,通過安裝在大樓外部的監控攝像頭裝置,後臺在讀取物品的拋出軌跡後,可精準判斷出哪戶人家拋物。”街道黨工委書記俞林偉説。支撐運作的正是街道在使用的被稱為“社區大腦”的綜合管理平臺與上萬個感測器“神經元”。今年以來,臨汾路街道大力運用智慧化手段,做強“頭部”與“神經末梢”,努力實現實時感知、智慧管理,推動精細化管理實現全覆蓋、全過程、全天候,不斷增加老百姓的獲得感。
解決人力所不能及的治理難題
位於陽曲路上的臨汾路街道黨工委與辦事處辦公大樓內,一層樓有間大辦公室內,滿墻壁的螢幕上,數字在跳動,這裡是臨汾路街道“社區大腦”綜合管理平臺。
突然,螢幕上的一張大地圖上,一個紅點閃動,向坐在螢幕前的監控人員“報告”:汾西路216弄1號人行道上,窨井蓋長時間移位。監控人員立即通知街面巡查員前往查看。原來剛剛下過大雨,窨井蓋被溢出的地下水頂開了。巡查員原地值守,提醒路人避讓,並通知市政人員前來處理。
社區管理中有很多領域,很難單單通過人力進行管理,如窨井蓋是否實時蓋好、高空拋物很難找到拋物人家、跨門營業的商家經常與執法者“躲貓貓”;但運用物聯網與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社區大腦”以及“神經元”可以解決社區管理中“人力所不能及、人力所沒有及”的實際問題。
比如,臨汾路街道老齡化程度高,僅80歲以上獨居老人就有700多位,單靠居委會幹部天天上門查看,並不能完全解決獨居老人居家安全問題。街道委託專業團隊研發出“獨居老人生命體徵監測”系統:安裝在床前的智慧腳墊監測老人身體狀況、客廳的紅外線感知老人活動情況、裝在大門上的門磁記錄下老人離家後是否回家。這些小小的“神經元”,一旦發現老人出現異常情況,將通過“社區大腦”向監控人員進行報警,監控人員根據異常情況的嚴重程度將這一信息通知監護人與社區聯絡員。
目前,臨汾路街道的“社區大腦”在非機動車停放管理、電梯監測、獨居老人生命體徵監測、人員高密集信息警報、河道監控等涉及公共管理、公共安全、公共服務的21個應用場景發揮重要作用。以臨汾路街道為試點,靜安區已確定5大民生熱點領域、5個應用場景的社區智慧化建設內容,結合不同街鎮的個性化需求進行場景延展,推動全區14個街鎮城市智慧化建設。
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社區大腦”綜合管理平臺外的一個大廳,是街道的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秩序井然。
臨汾路街道是人口居住集中地,來受理中心辦事的居民絡繹不絕,特別在今年3月社區事務實行全市通辦後,街道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的業務受理量增加了20%。
但受理服務中心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融合服務、辦事流程再造,推動社區事務辦理提質增效,探索“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的服務新模式。
記者採訪當天,碰到居民吳小姐到受理服務中心辦理“就業創業證遺失補辦”事項。提前兩天,她已通過“美好臨汾”微信號預約,並在網上提交了預審材料,不久就收到了短信通知:初審符合條件、準備的材料也很齊備,可以按預約時間來辦理。所以,這天上午,她來到受理服務中心的辦事大廳,幾乎沒有排隊等候,就在窗口一次辦理完成了業務,這讓吳小姐覺得非常方便、省時。
如今,受理服務中心所有窗口均為綜合窗口,可實現“綜合受理100%”、99%事項“一次辦成”;100%事項可以在網上預約,離休幹部轉診、工會報銷事項還實現了網上辦理;考慮到老年居民不習慣網上操作,轄區內居委會設置了“自助服務一體機”,老年居民在家門口就可享受“辦事指南列印”“常見問題諮詢與預約”等服務。
讓老百姓辦事往返次數最少、等候時間最短、實現一次辦成的背後,是一系列流程再造與智慧化手段的應用。
“受理服務中心所有員工全部到前臺辦理業務,利用工餘時間承接歸檔、報送等後臺零星業務,這使得受理服務中心可以開足‘馬力’,在窗口為居民服務;每個窗口人員面前有一個iPad,裏面有一套中心自行開發的‘辦事指南’,詳細描述了169項社區事務的辦理要求,窗口人員可以按照提示進行標準化材料收取審核,提高受理窗口一次辦成率。”受理服務中心負責人介紹。目前,受理服務中心的群眾滿意率高達99.88%,辦事差錯率小于萬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