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國32名青年漢學家來滬進修學習

2018-07-10 13:32:46|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27國32名青年漢學家來滬進修 以己所學,講好中國故事

  7月9日,2018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 (上海)七月班在上海社會科學院舉行了開班儀式。本屆研修班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主辦,上海社會科學院承辦,來自27個國家共32名青年漢學家參加學習。

  “中國發燒友”架起文化溝通橋梁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此次來滬進修的學員中,不少是中國及中國文化的 “發燒友”。在開班儀式上,來自土耳其、俄羅斯、埃及和美國的4位青年漢學家講述了他們的中國故事。

  研修班學員、土耳其穆罕默德阿基夫艾索大學助理研究員艾國強用一口流利的中文,介紹了自己最近幾年來推動土耳其普通民眾接觸中國文化的種種努力。這名因兒時讀到中國的神話故事而與漢語結緣的青年學者,本科時就獲得了“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一等獎。2016年,他參與發起了面向土耳其高中生的“我想像的中國”繪畫比賽,去年還組織比賽優勝者組成“中土友好希望之星”訪問團來華。他説:“這段經歷讓不少土耳其孩子對中國有了全新的認知,他們很憧憬來華求學。”今年9月,艾國強將再度前往南開大學進修。

  “不久前,我翻譯的畢飛宇的長篇小説《推拿》出版,並獲得了第三屆埃及《文學消息報》最高翻譯獎。”研修班學員、埃及中國事務研究員和文學翻譯家米拉·艾哈邁德用中文向大家宣佈了這一喜訊。在她看來,要深入地了解一個國家,必須去讀它的文學。大二時,她便將老捨得名著《駱駝祥子》譯成阿拉伯語。畢業後成為專業文學翻譯者的她,已翻譯了許多中國作家的作品併發表在阿拉伯語雜誌和報紙上。她翻譯的《魯迅短篇小説集》也將於近期出版。目前,她正在翻譯王蒙的《這邊風景》。她希望通過此次來滬進修學習,更深入地了解催生中國文學的經濟、文化等背景,以期在今後的工作中讓更多阿拉伯語系國家的人們知道今天的中國。

  此外,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副教授艾立和講述了自己受母親影響改變專業、投身中國研究的故事。如今,他和妻子、弟弟都學習漢語。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研究生胡瑞雪回憶了與華裔朋友的交往,攻讀國際關係專業的她,希望通過研究中國,為改善中美關係作出努力。

  從上海看當代中國的發展成就

  中共一大會址、中國商飛集團、徐匯區人民法院、崇明島……翻開研修班日程表,只見以“上海工業及經濟文化”“上海法治及社會發展”“上海生態文明發展”“上海科技發展”為主題的參觀活動安排得滿滿噹噹。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燕爽表示,上海是連接中國與世界的橋梁,是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創新發展的先行者。他希望學員們能通過上海了解研究中國新時代的發展方向、發展理念,並歡迎各位在今年11月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期間再度來滬。

  據文化和旅遊部外聯局副局長朱琦介紹,2014年創辦的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目前已成功舉辦12期,培養了來自95個國家的360位青年漢學家。今年,研修計劃首次開設春季、夏季、秋季班,先後於重慶、廣州、北京、上海、杭州、西安6個城市舉辦 7個班,年度研修人數將超 200人。“其中兩個班在上海。”朱琦説,“上海一直是最受學員歡迎的研修班之一。”在儀式上,他對學員們提出三點希望:一是潛心學習,以研修推動學術提升;二是用心體驗,以實踐推動研究創新;三是積極交流,用漢學締結真摯友誼。

  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于信匯介紹,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已在上海成功舉辦兩年,本次研修班將於 7月28日結束,除實地考察外,還安排了5場高端學術講座,學員們將與來自上海多家知名學術機構的專家學者開展為期3周的專題交流和研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