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焦點:申城共享經濟玩出“新花樣”

2018-07-18 08:53:26|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共享辦公“走進”上海中心、共享餐廳在上海試運營……滿足多樣化需求的共享經濟正在步入新時代。玩出新花樣的共享經濟,正在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新動能。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圖説:五角場百聯又一城內的“共享書屋”。楊建正 攝

        從創造需求到滿足需求

      “騎起來很輕鬆”“顏色很漂亮”“這就是朋友圈中説的‘三文魚’啊”……找新車、騎新車、曬新車成為了申城不少年輕人熱議的話題。

      “我們最新投放上海的新款摩拜單車採用全新外觀和創新技術,整車外形線條簡約流暢,橙白相間的線條配色,被用戶親切地稱為‘三文魚’。”摩拜單車華東區公共關係總監朱乾表示,這款新車車身強度超歐盟標準50%,整車僅重15.5千克,同時換裝了與陶氏化學聯合研發的全新低阻力實心車胎,騎行路面阻力降低27%。

      “上海市區的車輛投放已經飽和,我們向管理部門做出承諾,在保持總量不新增的前提下,繼續做好市場現有車輛的運維和管理工作。”朱乾表示,截至目前,上海已主動回收暫存街面舊車69372輛,計劃回收至少10萬輛。

       摩拜單車自2016年4月22日在上海開啟運營至今,已有2年多時間。在業內專家看來,以摩拜單車為代表的共享單車,從一開始讓人們重新騎上自行車,到現在更好地使用自行車,這種過程實際上代表了從創造需求到滿足需求的一種轉變。而最近出現上海的共享餐廳,也是滿足消費者需求的一種形式。

      “開設共享餐廳的初衷,是解決熱門餐廳排隊的痛點”,共享餐廳的項目負責人李軒表示,“美味不用等”APP數據顯示,熱門餐廳排隊是典型的“潮汐式”——就餐高峰排起長龍,飯點過後顧客斷崖式下跌,因而希望通過在一家餐廳可以點其他餐廳菜的做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據李軒透露,公司原來想申請“共享餐廳”作為證照上的主體業態,但現有的許可項目裏沒有這種表述,後來因為“共享餐廳”設有自營的飲料吧臺,因此申請了食品經營許可證,其食品經營許可證上的主體業態表述為“餐飲服務經營者(飲品店)”,“雖然沒能很精準地表述新業態的特徵,但已經是現有情況下,監管部門給到的最大支持。我們正在規劃開設更多店舖,未來將會遍佈國內各大城市的商圈。”

       新租賃經濟走向臺前

       上海中心29層開出了共享辦公,成了近期在白領中熱議的話題。事實上,不僅是上海中心,今年9月,在南京西路的明天廣場,上海機遇中心·中國旗艦店將亮相,其中不僅會有共享商務辦公,還將有共享會客廳、多功能活動廳等多種業態的超大共享空間。

      “我們希望通過這個共享空間進一步助力打造上海地區的城市文化新名片。”機遇空間經營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俞萌説,“我們從創立之初,就確定了以咖啡館、書店、劇場、展廳、共享會客廳及共享辦公為一體的綜合體。我們以互聯網為依託,對用戶及活動進行分類及匹配,從而重塑線下社交空間業態和生態圈。”

       在俞萌看來,中國城市地標在以前都是以購物模式為主的購物中心,而我們期待的就是讓城市氣質的社交回歸真實場景,讓知識分享和思想碰撞成為城市生活的主題。

       據科技部火炬中心數據顯示,2016年各類眾創空間共計服務創業團隊和初創企業近40萬家,帶動就業超過200萬人;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有各類眾創空間超過5500家。共享辦公領域的競爭也愈發白熱化。不僅有像氪空間這樣的本土企業,WEWORK等國際知名企業亦相繼進入中國市場。據不完全統計,從2017年至2018年,共享辦公行業至少發生了8次企業收並購和品牌合併,業內預計未來市場將逐步進入整合時代,資本、業務等資源開始向行業龍頭企業集中。

       戴德梁行最新的研究報告顯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中國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香港、台北六個城市已經有550個聯合辦公場所,其中上海最多,有168家。在一年以前,上海的聯合辦公空間還多集中在乙級寫字樓或創意性空間內,而目前聯合辦公場所都在尋求高品質的樓宇,特別是甲級寫字樓。過去幾個季度,聯合辦公已經成為上海甲級寫字樓市場重要的租賃需求來源。

       氪空間總裁鐘澍表示,與傳統的租辦公樓相比,企業使用共享辦公空間的人均綜合成本要節省30%以上,而且節省了大量選址、設計、施工的時間,租賃方式更加靈活,“現在有些快速擴張的科技企業,可能1月份是20人,6月份增長到80人,到年底需要擴大到150人,這個時候辦公空間就會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北京、上海、香港這樣的城市,聯合辦公空間可以用更少的面積容納更多的辦公人群,顯著提升産業效率。”鐘澍舉了一個例子:例如一家8個人的小企業大概需要100平方米的辦公面積,100家這樣的小企業就需要10000平方米,而採用聯合辦公的解決方案,由於大量公共區域和會議室都是共享的,只需要5000多平方米就能容納800人同時辦公,我們的使命就是“讓辦公更美好”。

       零點有數董事長、飛馬旅聯合創始人袁岳認為,基於存量商業空間改造的共享辦公,兼具創新創業與商業綜合體雙重功能,通過創企孵化、産業集聚賦予原先存量商業空間以新的時代價值,集約利用土地的同時也整合了眾多資源,為創業者提供和創業産品的展示空間,“共享辦公,將創業環境與工作、生活等需求,在功能佈局和空間環境上進行突破性設計,這也將成為行業的大趨勢,適應新時代對於辦公環境的新需要。”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圖説:位於九江路江西中路的共享辦公室。李銘珅 攝

       提供經濟發展新動能

       在螞蟻金服芝麻信用運營總監廖宇奇看來,現在的一些共享經濟類型,如:共享單車、共享空間等,都可以將其定義為新租賃經濟,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經過互聯網平臺的改造,結合信用機制後,資源利用變得更高效,同時服務用戶的能力和體驗均大大提升,創造雙邊價值,既能為使用者降低使用門檻,擴大需求,又能幫助用戶提升物品使用率,降低單次使用成本。此外,新租賃經濟有體量價值,由於它著眼于整個社會的閒置資源,它所能觸及的體量是自營租賃經濟無法比擬的。

      “從供需模式上看,狹義的共享經濟是C2C模式(用戶對用戶),而新租賃經濟則是B2C模式(商家對用戶,如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和B2B模式(商家對商家,如共享辦公空間),本質上看,都是使用權和所有權分離,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産品標準化/服務專業性。”廖宇奇説,“以標準化産品/專業性服務,從供給側擴大了産品供應、提升了效率,及供需雙方的體驗一致性,因此其更容易擴張規模、提升交易。共享經濟供給側從C到B是其追求效率最優化、商業規模化的必然趨勢。”

       2012年,Uber和Airbnb兩隻巨無霸獨角獸的崛起讓“共享經濟”一詞異常火熱。它們開創了全新的商業模式,將每個人所擁有的閒置資産使用權暫時轉移,從而實現新的商業增值空間。今天,中國的共享經濟中,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力軍”作用愈發顯現。根據艾媒諮詢發佈《2017-2018中國共享經濟行業全景調查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共享經濟市場規模達到57220億元。

       國家信息中心數據預計,未來5年,我國共享經濟有望保持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長。螞蟻金服芝麻信用副總經理李叢杉認為,共享經濟崛起,既順應了消費升級大趨勢,又彰顯了環保理念,前景廣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