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勒《第一交響曲》裏的“兩隻老虎”什麼樣

2018-07-17 08:53:52|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圖説:第九屆上海夏季音樂節落幕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攝

  16日晚,上海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上海夏季音樂節發起人、藝術總監余隆執棒上海交響樂團以普朗克的《雙鋼琴協奏曲》和馬勒的《D大調第一交響曲》為第九屆上海夏季音樂節(以下簡稱“MISA”)拉下帷幕。

  雖説欣賞馬勒需要一定門檻,他的很多作品公認晦澀難懂。可近年來,馬勒似乎成為上海交響舞臺的“票房保證”。今晚,閉幕演出的上座率絲毫不亞於開幕式5分鐘秒殺的熱度,下半場馬勒《第一交響曲》“實力吸粉”,尤其當第三樂章熟悉的曲調響起時,觀眾不禁莞爾一笑,找到了“兩隻老虎”的出處。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圖説:洛爾蒂和梅西耶配合默契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攝

  默契演奏傳遞雙鋼琴魅力

  上半場演奏的《雙鋼琴協奏曲》誕生於1932年,埃德蒙·德·波利涅克大公夫人委約普朗克為國際當代音樂協會在威尼斯舉行的音樂節而作。 作品的構思反映了當時的音樂思潮,如普朗克所指出,“1930年前後是‘回到某處’的時代:欣德米特回到巴赫,斯特拉文斯基回到柴可夫斯基”。而在他的協奏曲,特別是其慢樂章中,普朗克選擇“回到”他最喜愛的莫扎特。

  普朗克作品的最大特色,在於他發展出一種以色彩豐富、清晰、敏銳地使用延音踏板而著稱的獨特風格。在為自己的樂器創作時,普朗克對演奏方式也有著明確概念。用他的話説,“彈性速度、踏板太少、對某些重復的和弦或琶音音型的過度清晰處理,都會損害我的鋼琴音樂。”他同樣提醒協奏曲的演奏者:“無論如何,不要彈得像狂想曲一樣!”

  今晚洛爾蒂和梅西耶在演繹這首雙鋼琴協奏曲時,展現了極為高超的技藝和只需四目相交便能心領神會的默契。第一樂章互為對比的快慢段落,傳遞了諷刺和抒情、詼諧和深沉對比鮮明的態度,樂章尾聲中兩台鋼琴奏出加美蘭風格片段也很具辨識度。慢樂章以充滿鄉愁的氣氛向莫扎特鋼琴協奏曲的慢樂章致敬。末樂章再次經歷一系列情緒互為對比的段落,令人玩味。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圖説:余隆執棒上交帶來的這部馬勒《第一交響曲》極具畫面感 新民晚報記者 郭新洋攝

  原版“兩隻老虎”奇幻又浪漫

  如果説巴赫的作品展現了音樂的神性,貝多芬的作品展現出音樂的理性,那麼馬勒的音樂則展現出飽滿、真實、深刻的人性。這種“人性”是對生與死的探尋與思索,是與自然、宇宙萬物間的對話,是人類智慧的終極體現。

  馬勒的《第一交響曲》完成于1888 年,次年在布達佩斯首演。由於是作曲家早期作品,還沒有展現出馬勒後期作品中那種矛盾、掙扎和悲觀厭世的情懷,主要還是以描寫大自然風光為主,包含了人同大自然交融一體的感情,是對青春和活力的禮讚。

  余隆執棒上交帶來的這部馬勒《第一交響曲》極具畫面感,而作曲家初期表現的浪漫主義特徵也顯露無疑。現場最能引發共鳴的當然是在《兩隻老虎》的旋律響起時。這一段音樂出自《獵者的葬禮進行曲》樂章,描繪了森林中的小動物埋葬一位死去的獵人的民間故事——兔子和狐狸用爪子擦拭偽裝的眼淚,充滿了怪異、離奇和嘲諷的意味。曲調最初源自法國民間輪唱曲《雅克兄弟》。為了突出荒誕的氛圍,馬勒將原本是大調的樂曲改用小調來譜曲, 低音提琴也在其不常用的高音區奏出,強調嘲諷的意味,與樂章前部抒情、明快的旋律形成鮮明的對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