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援黔幹部周靈提升道真蔬菜産業價值鏈,幫助貧困農民在家門口增收脫貧,成了道真幹部群眾交口稱讚的人“賣菜書記”踩著春夏秋冬農時節點“喊口令”
蔬菜産業帶動道真菜農在家門口脫貧。
上週六見到道真縣委副書記、上海第二批援黔幹部周靈時,夜幕已經降臨——整個白天,他都頂著烈日為縣裏扶貧産業的招商奔波。
在周靈過去的人生規劃中,一些想法曾銘記於心,一些閃念曾轉瞬即逝,唯獨賣菜這個念頭,從未進過他的腦海。
然而,僅僅用了一年時間,之前沒接觸過蔬菜産銷的他,就幫助道真對外銷售蔬菜1000余噸,帶動貧困農民增收300余萬元,成了道真幹部群眾交口稱讚的“賣菜書記”,他是如何做到的?
賣菜,要零售而不是批發
去年春天,道真縣委書記給正在上海體檢的周靈打電話,希望他能協助解決花菜滯銷的難題,打開銷售渠道。
周靈算了一下,由於運輸和包裝成本較高,每斤花菜在上海定價達到1.7元才能收回成本,可批發價最高只有0.7元。因此銷售目標應該選擇零售,而不是批發。
一番調研後,他選擇永輝超市作為突破口。電話從上海轉到貴州、貴州轉到重慶,又從重慶轉回貴州。幾十次電話 “轟炸”,好不容易將永輝貴州分公司負責人邀請到道真,卻得到“不行”的答覆。周靈不放棄,在道真、貴陽和重慶間跑了近十個來回,最終“感動”了永輝華西區負責人,“周書記真的改變了我對‘領導’的看法,我決定先給道真2000萬元的供貨額度試試看。”
“教”菜農學會種好菜
第一車蔬菜出山的當天,陽溪鎮到處是喜悅的氣氛,周靈卻很焦急。他不斷給鎮裏打電話,詢問有沒有和超市溝通“蔬菜品質如何”“市場反響怎麼樣”“款項何時支付”等問題,結果發現鎮上對“如何賣菜”幾乎一無所知。發車第二天,他向永輝方面詢問上述問題。
“菜很好啊,周書記。”對方起初回答。“你們還有什麼要求?我們繼續努力。”周靈進一步追問。“菜的反響不錯,就是爛了不少,而且大小不一,外觀不好。”這樣的回答反而讓周靈如釋重負。
“第一次銷售,怎麼會沒問題呢?如果我不問,很可能這第一單也是最後一單。”周靈告訴記者,超市方面的回復給了他啟示——道真自給自足的蔬菜生産模式由來已久,如果菜農自己吃,蔬菜大小不一無所謂,但對銷售來説便是大忌;當地菜農傳統的種菜方法有很大的隨意性,但田間管理講究時效和科學。比如,菜苗晚兩天移栽就變成不易成活的高腳苗。因此,菜農不光要學會賣菜,還要掌握科學的種植技術,學習標準化生産。
周靈一方面組建菜農實訓基地,協調專家到田間做現場技術指導;另一方面,採用土地換技術的方法,將集體經濟與民營企業進行混合製試點,引入民營企業的技術人才進行帶教,以多重手段培訓當地人才。
為蔬菜産業扶貧“建模”
掌握産供銷各環節的標準和技術,道真的蔬菜産業就有望實現周靈設想中的升級:從“有什麼賣什麼”,到“市場需要什麼種什麼”“什麼賺錢種什麼”。
同時,周靈協調上海企業,加強品牌推廣,進一步提升道真果蔬價值鏈。有了高附加值的産品,“道菜入滬”中的成本制約問題便會迎刃而解。如今,上海市民通過超市、電商平臺,高校師生在食堂都能吃到來自道真的高原生態菜。
周靈的援黔征程,還剩一年。
陽溪鎮黨委組織委員代立的話或許代表了很多當地人的心聲。“周書記要求嚴格,我被他批評過很多次,也哭過。但我真的捨不得他走,沒有他的細和嚴,就沒有我們的今天。”她説。
“第一年賣菜,第二年種菜,第三年我的重點就是‘建模’。”周靈告訴記者,在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他在道真提出 “縣統籌、鎮對接、村生産”的“1+14+83”蔬菜産業模式,即縣級層面成立1個國有公司牽頭抓總;14個鄉鎮成立分公司組織銷售;83個村培育集體經濟,組織貧困戶專心種菜。
“希望在我離開貴州之前,能在道真建成蔬菜産業扶貧的模型,通過導入銷售額、種植面積、成本收入、貧困戶增收等數據,把道真蔬菜産業發展的模式固化下來,為道真後續發展提供動力。”周靈説。
記者手記
扶貧工作需做到細針密縷
在道真助力脫貧的兩年,讓周靈對“下一番‘繡花’功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蔬菜産業扶貧有了通村路、合作社、銷售網之後,還要重視一個關鍵點——人的改變。在貧困地區,硬體條件的改變或許很快,但是農民種植習慣、市場觀念的改變卻非一朝一夕之功。這時,領導幹部更有責任站出來,一點一滴地幫助農民改變。
去貴州之前,周靈還五穀不分;如今,深厚的知識積累讓他成為蔬菜專家。起壟、覆膜、移栽……他踩著農時的一個個節點“喊口令”,組織鄉鎮幹部對農民進行培訓、引導,開展科學的田間管理。就這樣,從播種、收割、裝運再到反饋,每一個細節他都親自過問。
增收後菜農臉上的笑容告訴他,細針密縷,這準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