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廢為美 松江“綠色小屋”今年遍佈泖港

2018-07-24 09:00:13|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既分類減量垃圾,更建立完善再生利用體系讓理念深入人心 變廢為美,“綠色小屋”今年遍佈泖港

  十幾個被彩繪成不同色彩和花式的廢舊輪胎,兩兩相疊,輪胎圈內栽上各色花草……走近松江泖港鎮焦家村“泖田綠色小屋”示範點,點綴于門前綠地和墻角的一個個“輪胎盆景”組成的創意綠化小品分外引人注目。

  “這些盆景都是用鎮環衛公司難處理的廢舊輪胎做成的。”泖港鎮社區服務中心主任張志鋒説,廢舊橡膠輪胎雖是可回收物,但由於再生橡膠成本遠高於用原材料製成的橡膠,因此廢舊橡膠的處置是一道難題。像這樣廢物利用,變廢為美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農村垃圾分類減量化如何從“口號”走向“習慣”,進而轉化為“意識”?這同樣也是一道難解之題。近日,位於泖港鎮焦家村的全鎮首個“泖田綠色小屋”垃圾分類示範空間揭牌並正式投入使用。集再生資源交投、綠色賬戶兌換、酵素工坊和生態之家四大功能為一體的“泖田綠色小屋”的啟用,將助力泖港鎮完善垃圾分類減量化和再生資源回收體系。今年,泖港鎮計劃在16個村全部建成並啟用“泖田綠色小屋”。

  綠色小屋:垃圾分類體驗和服務

  啟用後的綠色小屋,作為泖港鎮新建村再生資源交投站的2.0版本,也將作為泖港鎮村級公共服務中心一個重要的功能窗口。

  “綠色小屋的再生資源定時定點回收時間是每週三9時至11時,其他時間採取上門回收方式,行動不便的村民可撥打公示電話預約上門回收。除此之外,回收人員每天都會巡迴兩趟上門回收。”張志鋒説。

  一台大螢幕電視機,多張可隨意擺放的桌椅,由一排展示架所隔開的半封閉區域,就是“泖田綠色小屋”的生態之家。“相較于僅具備再生資源交投和綠色賬戶兌換的再生資源交投站,‘泖田綠色小屋’還具備酵素工坊和生態之家兩項功能。”據介紹,垃圾分類意識的培養,一方面要讓群眾在交投時有真實體驗,其次要能對孩子起到教育意義。“泖田綠色小屋”的生態之家啟用後,不僅將作為綠色小屋對口學校泖港學校的學生低碳生活教育基地,同時支持泖港鎮社區學校生態環保課程的開設、垃圾分類志願者的培訓、酵素工坊課程的開展等,形成垃圾分類綜合教育基地。

  變廢為寶,讓垃圾分類深入人心

  在“泖田綠色小屋”裏,廢舊報紙變成了環保筆記本,空牛奶盒搖身成為搓衣板,已使用的一次性筷子製成飛機模型,廢舊紙板搭成了創意場景……陳列在展示架上的各種由廢舊垃圾製成的小産品,給了村民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最直觀體驗。

  “舊衣服、廢塑膠、廢玻璃這些垃圾,原先賣給收廢品的人都不肯要,我們只能拿去扔了。現在,我把這些垃圾賣給綠色小屋,廢品不僅換了錢,還能變成有用的東西,我們都願意這樣做。”新建村村民潘老伯説,通過綠色小屋,自己親眼見到了垃圾分類的流程,也目睹了可回收資源再生利用的成果,新的再生資源處置方式給了村民一次垃圾分類變廢為寶的真實體驗。

  在泖港鎮新建村田間路邊的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站內,每天早晚,都會出現一支幾人組成的隊伍,他們不是村裏的垃圾分類保潔員,卻自發對垃圾站的垃圾進行分類,再交投至綠色小屋。這支垃圾分類小隊由新建村村民自發組建而成,已經活動了數月之久,而且隱隱有帶動其他村民一起垃圾分類的趨勢。張志鋒笑著説,“村民交投來的可回收物,將由第三方有資質的環保公司進行處理,且必須有下游企業進行消納,成為再生資源産品。”

  垃圾減量,再生資源利用是關鍵

  “我們算過一筆賬,低附加值的垃圾直接扔進垃圾桶後,通過鎮級垃圾中轉站回收至區級垃圾中轉站,處置費為每噸260元。如果把這筆垃圾處置費用於第三方環保企業做再生資源的回收,不僅能垃圾減量,還能轉變村民的意識。”在張志鋒看來,泖港鎮的垃圾分類減量化,既要分類,更需減量,減量的關鍵便在於再生資源利用體系的建立和完善。

  回收和填埋,是目前幹垃圾處置的兩種主要方式,在幹垃圾源頭中分類出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那麼幹垃圾處置量自然將減少。再生資源交投和濕垃圾資源化處置,是泖港鎮垃圾減量的兩種方式。“再生資源中有高附加值和低附加值的區別,廢銅廢鐵等附加值為高,廢玻璃、廢塑膠、廢舊衣服等低附加值的再生資源則更需要一條回收的渠道。”據悉,“泖田綠色小屋”通過委託第三方環保公司進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建立泖港鎮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可喜的是,“泖田綠色小屋”于2018年初試運行時,新建村的第一季度可回收物回收量已達24噸。“這些可回收垃圾,如果沒有被分類出並進行資源化處置,那麼進入幹垃圾焚燒或填埋處置通道的垃圾將增加24噸,現在這樣的成效便意味著垃圾減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