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力推大牌專家看普通門診 普通專家門診

2018-07-31 09:05:03|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上海力推大牌專家看普通門診、普通專家門診 以調控公立醫院特需服務規模

  本市調控公立醫院特需服務規模,力推醫學專家看普通門診、普通專家門診,以減輕患者負擔,同時確保充足的專科(專家)號源向家庭醫生開放,使“1+1+1”社區簽約服務居民看三甲醫院專科、專家門診更便捷。

  市衛生計生委在上午舉行的發佈會上介紹,全市公立醫療機構要按比例控制特需門診服務規模,即:特需門診與非特需門診(包括普通門診、專科/專病門診、專家門診)採取聯動機制,在職專家出特需門診必須出非特需門診,正高級職稱特需門診與非特需門診出診次數(每1個半天為1次)比例不得高於2:1,副高級職稱不得高於1:1。

  上海市衛生計生委《關於進一步加強本市醫療機構門診管理工作的通知》和《關於進一步加強本市醫療服務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指出,按照國家醫改文件要求,公立醫院提供特需服務的比例不超過全部醫療服務的10%,全市公立醫療機構要同比例控制特需門診服務規模。

  申康醫院發展中心同時要求各市級醫院貫徹落實醫改重點工作要求,強化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不斷改善門診醫療服務。要合理規劃和組織普通門診、專科/專病門診、專家門診和特需門診,深化MDT門診服務模式和內容,組織市級醫院開展多專科協作的專病整合門診試點,致力打造“患者不動,醫生集中”的一門式門診服務新模式。

  這一彰顯公立醫院公益性的惠民利民舉措,立即得到了各大醫院的積極響應。中山醫院、瑞金醫院、仁濟醫院、第六人民醫院、華東醫院等已推出具體落實措施。李兆申院士、夏強教授、李軍民教授、趙金忠教授等大牌醫學專家則紛紛表示,要不忘醫學初心,傳遞醫者愛心,讓更多患者看上普通門診和普通專家門診,增強市民對醫改的獲得感。

  為進一步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深化家庭醫生制度改革,方便市民就診,市衛生計生委還明確,市級醫學中心、區域醫療中心應根據實際需求,預留“兩個50%”的專科(專家)門診號源向家庭醫生開放,對預留資源的管理採取提前預留、動態跟蹤、按需調整的方式,滿足“1+1+1”簽約居民優先就診與轉診需求。各大醫院要推出更多專家號源向家庭醫生、社區居民開放,在實踐中推動“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診、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擔當雙向轉診的“推手”、築強基層的“幫手”、診治重症的“高手”。

  【相關連結】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在職正高職稱醫院專家186 人,這些專家現每週出普通專家門診97人次,另出普通門診(含專科專病門診)241人次,好幾位院領導也常年安排時間看普通專家門診。中山醫院打造分級診療的“中山模式”,則與徐匯區、閔行區、金山區等3個區衛計委簽訂雙向轉診協議,同時聯動號源系統升級,門診號源池中全科、老年科和內科專家門診50%的號源,普通門診和專科專病門診的100%號源提前三周對簽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放。

  市第六人民醫院根據醫院的診室配置及專家的工作實際,在門診管理條例中規定:出特需門診必須出專家門診,一般情況不得擅自停專家門診而保留特需門診,同時借鑒歐美企業管理駕駛艙理念,融合大數據、信息化、可視化和實時性,自主創立了門診實時監控系統,多維度展示門診各樓層科室、診間的就診情況。骨科副主任趙金忠教授始終堅持每週二次的普通專家門診和一次特需門診,專家門診半天患者量達到80人次左右。

  長海醫院中國工程院院士、海軍軍醫大附屬長海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李兆申教授日常工作異常繁忙,但他表示要堅持每週一次的普通專家門診和每週一次的特需門診出診,如遇有重大任務時間重疊的,他也會另外擠出時間來進行補診。

  仁濟醫院夏強教授為首的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仁濟肝臟外科團隊,已連續七年肝移植手術量居全國首位,連續七年兒童肝移植手術量居世界第一。對於疑難重症患者,9人專家團隊,堅持每週開設正(副)主任專家門診,每次門診診查費僅幾十元。

  瑞金醫院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血液科的領頭人李軍民主任為滿足各地慕名而來白血病患者的需要,除了完成專家門診外,還堅持出診專病門診和普通門診。

  華東醫院目前建立社區轉診綠色通道,設立了社區轉診病人接待點,整合了掛號、就診、陪診、收費一門式服務。社區家庭醫生經初步篩查需要轉診,即在“雙向轉診綠色通道群”發送信息,華東醫院專職人員隨即預約檢查,備好檢查單,通知病人按約來院就診。影像檢查當天就為病人預約專家,專家在電腦PACS上直接讀片,制定治療方案。相比傳統檢查,第一次需要掛號、看病、開單、付費、預約;再按預約時間來院檢查;第三次來院取報告、掛號才能看病,現在跑一次,挂一次號就能完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