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紀錄片《我們的40年》昨收官,讓人們看到:40年的發展就藏在百姓的平常日子裏 用老鏡頭回望上海從前的衣食住行
7月31日,紀錄片《我們的40年》播出最後一集。這部作品是上海紀實頻道《紀錄片編輯室》欄目推出的四集專題,全片採用了以往海內外紀錄作品中豐富的影像資料,重新剪輯、組合而成。
《我們的40年》從“衣、食、住、行”這幾個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入口切入,展現了40年間上海人民在改革開放浪潮下的生活變化。節目自播出以來便收穫不小的關注——創下了《紀錄片編輯室》欄目上半年自製節目收視紀錄,圍繞節目的線上互動問答點擊量超過50萬。
“用珍貴的老鏡頭喚醒那些人們至今仍然記得,但已經有些模糊的集體回憶,這份有溫度的重溫與解讀,更能生動展現改革開放40年的巨大發展。”紀錄片的策劃人兼撰稿人汪求實説。
40年的發展就藏在百姓的平常日子裏
看《我們的40年》,仿佛打開了一幅橫跨40年的上海風情畫卷。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的上海,火鉗除了夾煤球,還被愛美的女性拿來燙頭髮,掌握不好火候便是一股焦糊味;1985年,新中國第一家美容廳“露美”出現在上海淮海路上,當年做一次全套美容護膚要20多元,相當於當時上海青工平均月收入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這樣的高價依舊擋不住人們的愛美之心;早年,上海人用“螺螄殼裏做道場”形容擁擠的居住狀況,靜安區“小莘莊”棚戶區便是代表。因為擁擠的居住條件,棚戶區極易發生火災,居民們常常互相提醒“小心”,諧音“小莘莊”一名由此而來;對老一輩的上海人來説,“七六五”這組數字背後隱藏著一種時尚體驗——早年,市面上的服飾選擇很少,一款定價七元六毛五分的男士皮鞋風靡一時,被人們稱為“七六五”。
《我們的40年》中許多生動的百姓生活片段則構成了宏觀背景下鮮活的敘事案例。1980年11月,新中國第一支時裝表演隊在上海誕生,上海姑娘徐萍是模特隊成員。有意思的是,後來中國時尚潮流越刮越猛,當初強烈反對女兒當模特的母親,自己也加入了老年時裝模特隊,燙個最時髦的短髮,畫上精緻的粧容,再披上最流行的款式,竟搶走了女兒的風頭。
《我們的40年》還生動記錄了上海南北高架的建設,楊浦大橋、南浦大橋的修建,第一列上海地鐵的通車……這些改善民生的市政建設成就。
從24部國內外紀實作品中精選豐富的影像資料
《我們的40年》通過“衣、食、住、行”四大主題分為四集,總片長約兩個小時,從24部國內外紀實作品中精選了豐富的影像資料。這24部作品中,包括三部國外電影紀錄片、四部國內電影紀錄片以及17部電視紀錄片作品,其中有不少是享譽國際的紀錄片佳作。
《我們的40年》中一些極具年代感的珍貴畫面來自知名海外紀錄片。在昨天播放的最後一集中,選自日本導演牛山純一的知名紀錄片《中國新風貌》的諸多鏡頭頗讓觀眾驚艷。在這部拍攝于1978年10月的紀錄片中,導演用細膩的手法,展現了靜安區張家宅地區石庫門弄堂中,一戶普通居民的平凡一天。片中,一位鐘姓大媽清晨五點半便起床匆忙趕往菜場,憑票購買食物。正當鍾大媽買好菜剛準備回家之際,菜場忽然傳來一陣喧鬧聲,很多顧客涌向了賣魚的攤位。原來,那時候,帶魚黃魚等要憑票供應,但是有一種從深海裏捕撈上來的橡皮魚是敞開供應的,不憑魚票便能買到。只要橡皮魚一齣現,很快便會被搶購一空。又如 《我們的40年》採用的一部法國紀錄片影像資料,生動記錄了上世紀70年代末上海普通市民在酒店辦婚禮的珍貴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