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電氣:在更廣闊天地 謀求新作為

2018-08-02 08:53:12|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當前,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正成為上海邁向建設卓越全球城市的關鍵命題,從優化營商環境到打響“四大品牌”,從關注産業佈局到推動長三角更高品質一體化,一系列次第展開的舉措都昭示了上海面向全球面向未來的視野和格局。

  作為誕生於上海這座工業搖籃城市的民族工業企業,上海電氣正與這座城市一起站在新起點,挺進一場脫胎換骨式的跨越之徵。前不久,國家領導人訪問阿聯酋,併發表題為《攜手前行,共創未來》署名文章,文章在表述中阿兩國合作取得的標誌性成就時提及的迪拜700MW 光熱發電項目,正是由上海電氣作為EPC總承包商承攬的全球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光熱項目。該項目業已成為中國裝備製造企業以創新驅動産業升級、通過國際合作進軍海外高端市場、打造中國品牌新形象的標杆性項目。

  擴大開放合作,對標全球頂尖,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正成為很多如上海電氣一樣肩負時代新使命的企業發展目標。

  續寫百年工業品牌的新輝煌

  上海電氣,一個清晰投影在中國工業膠片上的名字,是新中國第一個動力製造基地的搖籃。100多年前洋務運動籌建江南製造局,之後上海大隆機器廠在1902年成立,這是上海電氣最早的大型企業,也是上海電氣品牌故事的源起。抗日戰爭期間上海機器工業的戰略大轉移和解放後三線建設,對內地的機器工業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文革期間,中國機電工業遭到了極大的破壞,上海機電工業成為了中流砥柱,為國家基礎建設提供了大量急需的發電設備、機床、工程機械等。1984年,時任上海市市委書記、市長汪道涵出訪美國,與美國西屋公司簽訂了共同發展先進製造業的合約。“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沒有裝備製造業的振興不行,沒有中國自己的通用電氣、西門子,一切就是空談。”汪老呼籲,“中國要有自己的東屋電氣”。於是,承載大國重器之托的上海電氣,用一個個“第一”,扛起了中國民族工業發展的希望。

  上海曾是老牌製造業基地,製造業規模歷史上一度佔據全國半壁江山。當下重提“上海製造”,絕不是要簡單複製過去,而是要基於新時代、新形勢、新趨勢,通過品牌創新構築新的製造業優勢。新時代下,上海電氣正以“上海製造”三年行動計劃為指引,以“能動全球工業,智創美好生活”為使命,對標國際最高標準和最好水準,堅持創新驅動和轉型發展,大力發展高端、智慧、先進裝備製造,向著綠色、環保、智慧、互聯,技術總集成及全面系統解決方案的發展方向積極轉型。

  通過加快産業結構調整,上海電氣在做強做優做大能源裝備主業,鞏固提升傳統競爭優勢的同時,大力發展智慧製造、儲能産業、智慧交通、航空、醫療等新興主業,打造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增強企業發展後勁,把上海電氣打造成為世界級的高端裝備新航母,爭當“上海製造”品牌的海外代言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領頭羊。

  創新引領 在新動能上跑出“加速度”

  “大電氣”,是行業內外對上海電氣親切的稱呼,它不只是規模大,更是“大國重器”,是上海製造、中國製造的脊梁。在新的發展階段,今天“大電氣”正沿著“強”和“新”的方向闖出一條改革轉型創新路。在傳承“大國重器”品牌價值積澱的基礎上,上海電氣以創新為引領,進一步向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轉型,推動新動能在傳統裝備製造業中加速形成。

  對接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建設要求,上海電氣堅持裝備主業和技術先導。每年企業在30-40億元科研投入基礎上,持續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不斷提高研發投入集中度,確保研發資金集中用於打造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關鍵技術領域,同時加強對科技投入産出比和轉化率的跟蹤和落地舉措,推動技術創新,在發展新動能上跑出“加速度”,打造真正具有核心技術的高端裝備産業。

  提升傳統産業技術能級

  能源裝備是上海電氣的核心主業。在高效清潔煤電領域,上海電氣國內市場“三分天下有其一”,是全球最大的煤電設備供應商,其1000MW 等級超超臨界煤電機組的訂單量和投運機組數量均保持了世界第一。在新一輪去煤電化的環境政策約束下,上海電氣的煤電産品技術正在往更高效、更清潔、更綠色、更環保方向發展,性能指標已經非常接近天然氣發電水準,企業自主創新的二次再熱超超臨界汽輪機和鍋爐的國內市場佔有率分別達到90%和50%。

  作為國有龍頭企業,上海電氣通過技術創新,緊扣核心技術脈搏。在國家兩機專項的燃氣輪機技術方面,上海電氣通過2014年收購安薩爾多、2015年間接收購原阿爾斯通GT26、GT36燃機技術,使企業快速掌握最新的重型燃氣輪機技術,彌補了中國與國外重型燃機30年的技術差距,是目前中國唯一具備燃氣輪機完整技術,能夠為用戶提供設備及全套檢修維護服務的設備製造企業。在燃氣輪機設備領域,上海電氣將實現重型燃機技術自主化,完成輕型燃機産業化佈局,充分利用與安薩爾多合資契機,制訂和實施燃氣輪機産業發展的“四個全球化戰略”,即全球化研發平臺、全球化製造基地、全球化銷售網絡、全球化服務團隊,躋身國際舞臺。

  在核電設備的關鍵技術領域,隨著全球核電技術的不斷升級換代,上海電氣通過實施掌握一代、研製一代、跟蹤開發一代的技術開發策略,目前已完成了全球首臺四代高溫氣冷堆壓力容器的全部交付工作,繼續鞏固了國內核電産品技術領先地位。2018年,上海電氣完成了CAP1400控制棒驅動機構及蒸汽發生器等國家重大專項。4月10日,歷經33個月的研製,全球首臺“華龍一號”核電機組核島主設備福清5號機組堆內構件在上海電氣第一機床廠有限公司順利發運。第一機床廠承建的堆內構件相當於核反應爐的堆芯“龍骨”設備,該設備的研製成功,標誌上海電氣核電裝備製造能力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聚焦新興産業技術策源

  近年來,上海電氣秉承“技術不求為我所有、但求為我所用”理念,重點依靠兼併收購、合資合作、風險投資等多途徑解決技術來源問題。體現環保、綠色、高端、智慧、互聯、數字化及全面解決方案,是近年來上海電氣充分利用全球資源,推動創新資源在“上海製造”領域集聚的鮮明特徵。

  在合資合作方面,上海電氣已經與德國西門子、德國凱士比、法國泰雷茲、日本三菱電機、日本富士電機、日本發那科等國際第一梯隊企業開展合資合作,以開放合作、公平對等的市場化方式,獲取新的技術來源。截至2017年底,上海電氣已組建共有66家中外合資企業。

  在産業孵化方面,上海電氣一方面通過加大風險投資力度,重點瞄準需長期培育的新興産業,獲取黑色科技、顛覆性技術、戰略性技術、新興技術。另一方面通過自主研發創業、自建社會孵化器等手段,培育一批種子企業、初創企業,2018年以上海電氣中央研究院為主將成立孵化器公司,並建立孵化基地。

  爭當“上海製造”品牌“走出去”的代言人

  立足長三角更高品質一體化

  形成競爭新優勢

  上海電氣加快推進“兩頭在滬,中間在外”的發展模式,通過整合長三角産業鏈,實現産業和産能新佈局,不斷降低生産成本,提高産業和産品競爭力,同時借助産能合作,拓展長三角市場。

  近年來,上海電氣通過主機廠與核心供應商互相參股的合作模式,實現了非核心製造部分轉移。目前企業在江蘇省就擁有超過500家配套的採購企業。同時,通過兼併收購符合企業戰略協同和自身産業延伸或互補的第一梯隊企業,實現産業結構轉型和升級。目前,上海電氣已與安徽省政府、合肥市政府、無錫市政府、常州市政府等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産能走出去過程中為當地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新貢獻。2015年企業成立安徽投資公司,截止2017年底在安徽省投資總額已超60億元。在江蘇南通將建立儲能系統基地,發展儲能電池業務;在江蘇徐州成立上海電氣研砼徐州重工裝備基地,發展裝配式建築裝備業務。企業旗下的上海電氣風電集團已在江蘇省成立海上風電研發和培訓中心;上海電氣中央研究院將在跨金山與嘉興的張江長三角科技園內建立孵化基地,在無錫、南通等地設立分院。

  沿著“一帶一路”走向縱深

  實現全球佈局、跨國經營

  截至2017年底,上海電氣海外企業24家,海外資産規模達到181億元,佔比約8%左右;海外銷售收入達到140億元,佔比約14%。未來,上海電氣將進一步加速産業佈局的全球化和資源配置的國際化,爭當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領頭羊”。

  發展海外工程業務,帶動裝備“走出去”

  目前,上海電氣海外工程遍佈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累計承接電站EPC項目90余個,累計承接輸配電項目30多億美元,累計建成輸配電里程數超2000公里。上海電氣承擔EPC總包的迪拜700MW光熱發電項目,首臺塔式機組和首臺槽式機組計劃于迪拜世博會投運,是世界目前為止單體規模最大的光熱電站,對上海電氣進一步開拓海外高端市場,加強裝備技術能力建設、轉型發展和國際化能力提升等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開展海外兼併收購,實現資本“走出去”

  目前,上海電氣通過系列海外收購,快速進入戰略新興産業領域:通過收購意大利安薩爾多40%股權,使國內燃氣輪機裝備價格和長協服務價格平均降低近50%,為國家燃機事業做出重大貢獻; 通過收購荷蘭內德史羅夫100%股權,成功進入高端汽車緊固件領域;通過收購德國曼茲19.7%股權,開展了對薄膜太陽能電池、高端儲能裝備製造等領域的積極探索;通過收購德國寶爾捷100%股權,成功進入高端航空裝備製造領域。

  加大海外當地建廠,實現産能“走出去”

  上海電氣根據資源效益最優化原則配置全球資源,推進更多的工廠建在全球市場高地和成本洼地。旗下的海立集團已在印度投資7180萬美元建成空調壓縮機工廠,正式員工338人,設計産能200萬台/年。2017年印度工廠突破銷售131萬台,佔比整個海立集團産量的7%,在印度空調壓縮機市場佔有率達到35%,位居首位。

  整合全球創新資源,加速研發“走出去”

  目前,上海電氣的環保、空調壓縮機業務已在歐洲設立研發中心;風電研發中心正在設立過程中。2018年,上海電氣將重點與矽谷、以色列、日本等當地最好的風投機構進行合作,投資獲取全球最先進的、符合企業戰略的前瞻性和顛覆性技術,並將在企業重點發展領域,尋找全球最好的領軍人物和團隊,進行開放式、契約式合作。企業堅持“人才不求為我所有、但求為我所用”,擇全球英才而用之,加強與國外科研機構的合作,推動建立更多的海外研發機構。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在國企改革中當好“排頭兵”

  過去三年來,上海電氣深化貫徹落實國企核心資産整體上市的改革要求,先後分步兩次將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持有的63.17億元及66.28億元資産注入電氣股份,通過重大資産重組實現了整體上市目標。重大資産重組完成後,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持有電氣股份的股權由58%提高至60%以上,資産證券化率達到92%以上。截至2017年底,上海電氣擁有4家上市公司:1家A+H股公司(上海電氣)、1家H股公司(上海集優)、2家A+B股公司(上海機電、海立股份)。

  與此同時,上海電氣加快體制機制創新。在推進核心員工持股試點方面,上海電氣按照上海市國資委改革部署,主動作為,積極推動試點。上海電氣國軒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上海自動化儀錶有限公司分別作為集團新産業的代表和傳統企業的代表,開展核心員工持股試點,並成功納入本市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試點名單。通過核心員工持股,根本上解決員工激勵問題,把核心員工的利益與企業的發展緊緊捆綁在一起。

  在“幹部能上能下”的試點中,上海電氣下屬集優股份、環保集團試點有限任期制契約化管理,按照業績表現決定去留,3年任期結束,企業主要經營者和領導班子自動解聘,主要經營者是否續聘由企業黨委根據經營者任期業績表現作出決定,班子成員是否續聘由企業黨委聽取主要經營者意見後決定。

  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上海電氣推動充分放權,把在主業範圍內的經營自主權、內部用人權、內部分配權、投資建議權、內部管理權等都放給企業,讓企業在市場上最大程度地自由搏擊和成長。

  結 語

  新征程上,上海電氣將堅定追求卓越的發展取向,立足上海、融入全國、面向全球,努力把“上海電氣”品牌打造成為“上海製造”的一張標誌性名片,為上海製造的技術更加先進、生産更加智慧、産品更加高端、品牌更加響亮貢獻更大的力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