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名上海援藏醫生續寫多個“第一”

2018-08-06 09:55:10|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又一批上海“組團式”援藏醫療隊的隊員們本週凱旋!這27名中青年醫療骨幹,在去到海拔3800米的西藏日喀則市人民醫院之前,分別隸屬於本市不同市級醫院的不同專業領域。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6

圖説:李憲凱醫生在薩迦縣養老院 來源/資料圖(下同)

  一年來,他們從前任手中接過“傳幫帶”的重任,助力這家上海對口援建的綜合性醫院最終衝刺“三甲”成功;他們在各自“後方”所在醫院的支持下,繼續推進“以院包科”模式,將“上海-日喀則醫學××疾病診斷中心”擴建至10家;他們也儘自己專業上的最大努力,為轄區內佔西藏人口四分之一的80萬藏族同胞,創造了多個新的“西藏首家”“日喀則第一”。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7

圖説:茅騰醫生手術中

  戲稱自己為“小隊長”的茅騰醫生,是市胸科醫院的一名胸外科大夫,進藏前體檢時有過一點小折騰,入藏工作後差一點因為某個“指標”升高而考慮離開。“但是,我們27個兄弟都堅持下來了”。他説,大家都很感激援藏一年的經歷,“即使只是從微觀上解決了很多原先不能處理的問題、不能開展的手術,也救治了不少患者”。

  奇思妙手

  在前後三批“組團式”援藏醫療隊員中,來自仁濟醫院的張進,是第一個派赴日喀則的泌尿外科專家。他至今還記得初到科室熟悉情況時,一眼就撞見了來自定日縣的小哥倆,一個10歲、一個8歲,小小年紀就雙雙患上了膀胱結石,須立刻進行手術治療。“這裡仍廣泛採用傳統的開放式手術。為了取出結石,要在兩個小男孩身上劃開一道近20釐米長的口子。”

  張進醫生突然有了“必須要做點什麼”的衝動,他不能在微創手術時代,再讓病人帶著那麼大的刀口回家。他去醫院的庫房裏,意外找到了一台閒置多年的氣壓彈道碎石機。雖然“氣壓彈道碎石”稍稍有點落伍了,但總比“開大刀”強吧。聯繫當年的供應商重新調試,説服院領導“批錢”完善配套設備。幾個月後,張進操刀的第一例經皮腎鏡碎石取石術,將日喀則人民醫院的泌尿外科“拽”進微創治療時代。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8

圖説:張進醫生在義診

  有了開創性的“淘寶”經驗,張進醫生的下一個目標,落在了治療前列腺增生的“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上。醫院雖有早年購進的相關設備,但缺少關鍵部件“電切環”,而重新購置需要大筆支出。聽説婦産科曾經購置過用於治療子宮肌瘤的電切設備,他便“纏”上了手術室護士長。終於,他們將庫房裏找到的婦産科電切環與泌尿外科設備自行“組裝”,治療如願開展。

  名師高徒

  年輕的虞劍醫生來自大名鼎鼎的華山醫院神經外科。由周良輔院士挂帥的“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日喀則市人民醫院腦學科診治中心”,已是一個標杆。

  “我這一年裏能幹些什麼?”虞醫生坦言,要在華山醫院當科主任,至少得是一名博導、教授吧。自己在日喀則當主任,有壓力,但要當作動力。他做重症監護病房籌建工作,做之前這裡沒有開展過的大腦前動脈瘤、眶顱溝通腫瘤、重度顱腦外傷手術,但更花心思地做全科室的業務學習和師徒帶教,甚至手把手地教授如何用顯微鏡。

  從最基礎的腦部解剖講起,從如何寫規範的病史講起。光是講腦部磁共振讀片,虞劍醫生自編講義,神經外科一種疾病一種疾病地講下去。為了提高大家的學習興趣,他還讓小醫生們將自己想了解的問題一一羅列出來,然後再分配給大家回家分頭做準備,下一次課程就輪流“主講”。

  達瓦主任在日喀則幹了20多年外科,原來這裡的動脈瘤手術都不做微創。與虞劍醫生一同上臺,關鍵部位達瓦都會客氣地説“你上”。事實上,虞醫生已悄悄注意到達瓦私底下一直在翻書做準備。有一天,兩人又搭檔手術。“所有的周圍剝離都弄清楚後,我對達瓦説:這次你上!”當天晚上,達瓦主任興奮地發了一條朋友圈——“我夾了人生第一個動脈瘤!”一位拉薩的同行還專門打電話問“是真的嗎?”虞醫生連連稱是。

  生死時速

  在日喀則市人民醫院搬遷新院、爭創“三甲”期間,上海市兒童醫院增派胡勇主任及陸春梅護士長,幫助醫院新生兒科病房建成了無陪護病房。“這是迄今為止,整個西藏自治區唯一一個真正的無陪護新生兒病房哦。”援藏一年期滿,經歷了全過程的宋之君醫生説起這些,一臉的自豪。

  外人也許很難想像,為減少感染、實現大人與患兒“分開”,宋之君他們是如何一點一點地培訓新生兒病房的醫生護士,教會他們喂奶、換尿布等護理以及所有病情觀察;又如何引導患兒家長一點一點地習慣,減少陪伴直至放心地不陪伴。由於高原等原因,這裡的早産兒、低體重兒比例較高。經過“組團式”醫療隊3年努力,日喀則新生兒死亡率已從18.7‰下降到11.6‰。

  市第十人民醫院心內科的李憲凱醫生,在援藏期間也拿下了多項“第一”:建立了日喀則市第一個心臟監護病房、第一個導管室,成功開展了第一例冠狀動脈造影術、第一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診支架植入術。“在海拔近4000米處,身披30斤重的鉛衣,邊吸氧氣邊與死神競速”,李醫生真是了不起。

  而讓李憲凱更感欣慰的是,在他的積極建議和推動下,日喀則市建立了第一個“胸痛中心”,它也是全國海拔最高的“胸痛中心”。“從心梗患者進醫院大門,到堵塞血管被打通,國際標準是90分鐘之內,我們可以做到40分鐘”。帶著4名當地“徒弟”,“胸痛中心”24小時值守,他們已成功搶救了10例病人。

  聽完幾位醫生的敘述,記者昨天又聯繫上了已赴藏兩年的上海醫療援藏團隊領隊、現任日喀則市人民醫院黨組書記張浩。他從醫療角度,給出一組直觀明瞭的最新數據:截至目前,與“組團式”醫療援藏工作前的2014年相比,日喀則市人民醫院門診人數19.96萬人次,年門診量增加67.75%;出院者平均住院日下降2.65天;三四級大手術量佔總量的20%以上,同比增加了3倍;搶救成功率提高至98.29%(提高5.11個百分點)。與此同時,轉院率有較大幅度減少,醫院正逐步實現“中病不出市”、醫療服務能力覆蓋部分“大病”的目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