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團隊確診腫瘤有望不通過手術切片

2018-08-08 11:59:06|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復旦大學團隊在近紅外熒光壽命成像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確診腫瘤有望不通過手術切片

  腫瘤疾病將有望通過無創的近紅外熒光壽命成像技術進行診斷,而不再需要通過手術切片來確診。復旦大學化學系教授張凡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為這一診斷方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與可能性,相關成果發表于 8月 6日出版的 《自然·納米技術》雜誌。

  目前,組織切片仍為臨床醫學中診斷腫瘤的主要方法。然而切片診斷最終仍然依賴於肉眼對腫瘤的性質、大小與階段作出判斷,診斷精確度並不能完全保證。

  熒光探針介質早已用於對生物體組織進行成像檢測,但是由於生物組織的複雜性,這一成像技術在實際的活體多重成像應用中的效果卻往往不盡如人意。張凡團隊提出了 “基於時間維度的多重成像法”,利用在近紅外第二窗口區具有熒光發射的稀土納米探針熒光壽命信號來實現活體多重成像。當熒光探針被一束近紅外鐳射激發後,探針吸收能量會從基態躍遷至激發態。當去除激發光後,探針熒光強度降低到激發熒光最大強度時所需要的時間即為熒光壽命。團隊在實驗中發現,熒光壽命相對穩定,並不會因為生物組織深度的改變而隨之改變。

  張凡團隊根據熒光壽命這一定量,選擇了毒性更低、抗光漂白能力更強的稀土納米顆粒進行實驗。經過大半年精確調控,最終成功將這一新型成像技術應用於乳腺癌腫瘤的精準診斷,其對多個腫瘤標誌物的定量檢測結果與臨床醫學傳統的檢測技術獲得的結果具有高度一致性。

  相較于傳統臨床診斷技術一次只能對一種腫瘤標誌物進行檢測的限制,張凡團隊提出的時間維度成像方法可以同時定量多個腫瘤標誌物,顯著提高了檢測的效率。同時,時間維度成像法還以“拍照”的形式取代了原本的活檢手術,不僅可以直接避免腫瘤細胞轉移的風險,同時降低了傳統方法在組織切片、處理和評分過程中可能造成的人為誤判風險,有望成為一種新型的無創腫瘤診斷方法。

  目前,該研究仍停留在實驗室階段,還需進一步向臨床試驗推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