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長江: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2018-08-13 09:08:01|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0

  曾經是鋼渣回填灘和鐵砂採砂場,如今卻是吸引百餘種鳥類駐足的國家級濕地公園。去年,上海吳淞炮台灣國家濕地公園正式揭牌。本報記者趙立榮攝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前提是堅持生態優先。要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長江流域系統性著眼,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態要素,實施好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工程。

  推動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關鍵是要處理好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係。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係,而是辯證統一的關係。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到底取決於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要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不能把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割裂開來,更不能對立起來。

  從鋼花到浪花:一個濱江新區的蛻變

  ——記者現場採訪寶山區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轉型之路

  參加“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上海段採訪的記者們,昨天走進位於寶山區的吳淞炮台灣國家濕地公園、上海長江河口科技館以及智慧灣科創園內的中國3D列印文化博物館,體會寶山區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轉型之路。

  鋼渣上建起濕地公園

  【現場】

  陽光懶懶地灑在濕地上,來自大自然的天籟——清脆的鳥鳴聲不時響起,小動物們趁著難得的清涼出來活動。

  這裡是市區難得一見的濕地森林公園——吳淞炮台灣國家濕地公園。長江黃浦江交匯於此。據統計,開園以來園內已發現鳥類144種,其中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0種,部分鳥類成了園內留鳥。

  誰能料想,這個被許多攝影愛好者視為“寶地”的濕地公園,竟是由鋼渣回填建起來的。這一曾經的長江灘塗上的鋼渣垃圾場,見證了一場老工業區的華麗蛻變。附近的“原住民”都知道,上世紀60年代起,受限于當時的煉鋼技術,周邊的上鋼一廠、五廠在煉鋼過程中産生了大量的廢鋼渣。人們將這些鋼渣陸續回填在這片長江灘塗濕地上,經年累月,便形成了如今這座濕地森林公園的陸域部分。

  【實錄】

  講述人:寶山區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長董義

  我們當地老百姓都把這座公園親切地稱為“生態綠肺”,它不僅改善了空氣品質,還大大提升了人們的生活品質。上世紀工業興起的時候,許多企業生産時會冒出或黑色、或黃色、或紅色的煙霧,對周邊環境造成了很大污染。但是現在,吳淞炮台灣國家濕地公園成了一個天然氧吧,讓人們能夠享受更舒適的生活環境。

  真正的綠色生活是要融入人們日常生活裏的,除了在觀賞層面,還要堅持“實用主義”。傍晚時分,這裡有許多人在木棧道上漫步。人性化的親水準臺設計可以讓人們在江邊感受清風拂面的快意。個性化垃圾桶、休閒椅的設計也很有創意而且實用。未來,公園內的設施還會向“智慧製造”方向不斷升級。

  感受長江河口生態美

  【現場】

  五個玻璃展示窗的顏色漸漸淡去,從海水窗口到淡水窗口,依次展示了海龜、鯰魚等多種魚類,甚至還有長江口珍貴的水生物——中華鱘。這裡不是水族館,卻是滬上難得一見的主題類科技館。上海長江河口科技館是全國乃至全世界惟一以河口為主題的科技館。

  輕輕走過地上的互動區域,那投影而成的遊魚仿佛真的受到了驚擾一般,四散退離。戴上立體眼鏡,人們感覺如鳥兒般飛翔,而鑽灘塗、蘆葦蕩捉蟛蜞和跳跳魚的小遊戲又讓人不覺又回到了兒時。展館裏不乏有趣的互動遊戲,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

  據了解,該館以“自然、生態、科技、人文”為主題,設置序廳、資源環境廳、科研應用廳、人文歷史廳以及四維動感影院。以“水”為重點,科技館將既是科普教育基地,也是人們觀江臨海,遠眺郵輪,休憩娛樂,擁抱綠色的絕佳選擇。

  【實錄】

  講述人: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何青

  整個長江河口,作為濕地生態保護區而存在,起到的是調節生態系統的作用。首先,它是重要的鳥類棲息地,鳥兒們可以在這裡覓食。其次,長江口是中華絨螯蟹最大的天然産卵場,起到了豐富漁業資源的作用。此外,這裡還是重要的洄遊通道,中華鱘在這兒洄遊到長江上游幹流和金沙江的下段産卵繁殖。

  我們視線所及的僅僅是長江河口的一部分,實際上它還有龐大的水下三角洲區域,可以一直連通舟山漁場。上海長江河口科技館所在的吳淞炮台灣國家濕地公園搭建起一個綠色生態系統,讓植物、動物擁有更舒適的生長環境,也讓人與自然的關係更加融洽。

  3D列印走進日常生活

  【現場】

  與人們意想中的僵硬、刻板不同,世界上第一條運用3D列印技術製成的白色連衣裙在模特身上盡顯靈動,別具一格的造型、嶄新的製作材料拓寬了設計者的思路,創作火花就此迸發。一瓶瓶裝著光敏樹脂等液體材料的小罐子也成為中國3D列印文化博物館裏重要的展示內容,讓人們對3D列印技術的前世今生又多了一份了解。

  在整個博物館中,最吸引目光的當屬全球首款3D印表機,是館方用於永久收藏與展示的。這臺印表機的面世,是3D列印技術發展的一個里程碑,為3D列印設備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據介紹,中國3D列印文化博物館是中國以及全球範圍內首家以3D列印為主題的博物館,通過展示一系列尖端的3D列印成品,讓人們對這一略顯高冷的技術擁有更直觀、深入的了解。

  【實錄】

  講述人:中國3D列印文化博物館館長朱麗

  我們目前以中國3D列印文化博物館為依託,連接産業鏈上下游,形成了以3D列印為主導的創新産業聚集效應,幫助許多3D列印企業實現其商業價值,構築起3D列印生態圈。

  未來,博物館還將關注一系列3D技術的行業運用,如醫療、消費品等領域。通過一些主題性、專題性的論壇、講座和沙龍,真正讓這一高科技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與此同時,博物館也將繼續大力推進工業設計、建築設計、環境設計新理念,使生産製造更有柔性、靈活性,從而讓未來的産品遠離千篇一律的大規模製造模式,向更具個性化的生産模式發展。

  北外灘之變:從老碼頭到世界級岸線

  ■本報首席記者張懿

  “大江奔流——來自長江經濟帶的報道”採訪團昨天來到黃浦江虹口段,全方位領略了北外灘世界級水岸風情。

  過去的一個多世紀以來,黃浦江從未像現在這樣徹底敞開胸懷,慷慨地把全部的江風江景呈送給人民。去年底,黃浦江兩岸地區岸線實現全程貫通開放,在涉及的8個區、45公里岸線中,虹口北外灘的2.5公里是最核心的一段。

  令人震撼的生態空間

  【現場】

  登上浦西已建成的最高樓、毗鄰北外灘的白玉蘭廣場320米頂層露臺,數十位來自中央和地方媒體的記者頓時被眼前的美景震撼了。往北眺望,可以一直看到滾滾入海的長江、甚至包括“生態明珠”崇明島。在圍欄邊大膽往下探頭,則可見一根綠帶沿岸鋪陳展開,這就是北外灘的生態公共空間。

  走近濱江,就像走進了一個大花園。綠草茵茵,遍植大樹,許多喬木的樹冠足以為幾十人遮陽。為轉型生活岸線,海鷗飯店旁的經營場所全部拆除,封閉的遊船碼頭經改造後開放,除了建設眾多的綠地小品,濱江各單位還讓出了更多空間來建設公共設施和健身觀光步道。

  【實錄】

  講述人:北外灘居民張界那

  十年前我嫁到北外灘,住進東長治路上的一條老弄堂。雖然和黃浦江咫尺之隔,卻很難真正走近它。因為附近貨運碼頭作業時帶來揚塵,從窗口看出去,天經常是灰濛濛的。

  2016年底,沿著一根新開通的健身步道,我第一次從家門口走到了黃浦江邊,那種美好的感覺讓人實在難以忘記。自那以後,北外灘越來越美,設施也越來越完善,去黃浦江走走已成為我和孩子最喜歡的休閒方式。不僅年輕人,老人也是受益者。我們弄堂的裘奶奶身體不好,醫生讓她必須經常曬太陽。過去,裘奶奶經常要坐半個多鐘頭的公交車去和平公園曬太陽。現在,濱江綠地相當於是家門口的公園,她開心得不得了。

  科技人文點亮一線江景

  【現場】

  北外灘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僅是江景和綠地之美,更有在此匯聚的科技和人文景象。在濱江沿線,每隔幾十米就可以看到一個標注著“超·愛上海”的立柱,這就是目前全球最快的公益性WiFi。高速的網絡覆蓋,不僅能在朋友圈“秒發”浦江美圖,更可以支撐其他一些智慧設施。比如,北外灘岸線上的一家無人便利店,支持掃碼開門,選擇商品後可掃碼買單,全程不到一分鐘,記者們紛紛在此補水解暑。事實上,連濱江體育設施也十分“智慧”,包括可以測算射門力量的智慧球門,可以幫孩子鍛鍊反應速度的智慧迷宮等。

  作為上海面向世界的窗口,基於深厚的人文底蘊,北外灘沿江用數百米的玻璃墻建起一條文化長廊,通過歷史圖片和二維碼展示出“碼頭衍變”“西學東漸”“名人蹤跡”等故事,從而讓往來的遊人在這個特殊的露天博物館接受到一次文化的洗禮。

  【實錄】

  講述人:北外灘管委會王興余

  如今的虹口濱江既有得天獨厚的一線江景,文化內涵也越來越豐富。每當晨光熹微和夕陽西下的時候,濱江步道上各類健身、漫步、休閒、觀光的人群絡繹不絕;各類群眾性的文化、娛樂、體育活動輪番上演,許多時尚品牌也選擇在此進行新品發佈。原本功能單一的郵輪碼頭,搖身一變成為時尚新品發佈平臺,濱江的活力和魅力不斷提升。

  高品質發展迸發活力

  【現場】

  生態的提升實際上能從長遠支撐區域經濟邁向高品質。自上海開埠後,北外灘沿江岸線就是貨商往來和人流匯集之地。近年來,隨著濱江一線向人文、生態、智慧濱江轉變,整個北外灘的經濟和産業佈局調整,功能不斷提升。

  目前,航運、金融已成為北外灘功能區的主導産業,佔到了區域經濟貢獻度的49%。在北外灘的引領下,附近區域集聚了5000多家航運和相關企業、35家各類航運要素機構,還有1500多家金融和財富管理機構,管理的資産規模突破4.5萬億元。與此同時,科創在北外灘的發展也愈發蓬勃。據介紹,隨著寶馬(中國)研發中心、尼桑(中國)研發中心、國科創新研發中心等一批科研機構的入住,北外灘將進一步注入科技新活力,呈現更為強烈的産業、功能變化,老城區煥發青春的全新道路越走越寬。

  【實錄】

  講述人:北外灘入駐公司白領盛琛

  我在北外灘的一家公司工作了六七年。剛來的時候,我們公司所在的辦公樓是附近極少的幾棟商業樓宇之一,原先從窗口望下去,滿眼都是老舊居民區。現在,越來越多的現代樓宇在這裡建起。對我們來説,帶來的一個好處是,因為人氣越來越旺,大家在中午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地方吃午餐。此外,公司領導現在很鼓勵大家利用午休時段,去濱江沿線跑一跑、動一動。天氣還沒那麼熱的時候,我曾和同事一起到楊浦大橋打了一個來回,感覺就是兩個字——舒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