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書展辟國學館“七天七堂課”七位頂尖專家帶領讀者深入了解國學,現場配手語翻譯、網絡實時直播
書展“七天七堂課”系列國學講座開講,現場還配了手語翻譯。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從《論語》開篇第一句話説起,8月15日下午,上海書展首次設立的國學館特別項目 “七天七堂課”,由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傅傑講授“從《論語》看孔子的學習觀”開啟第一堂課。和主會場的熙熙攘攘相比,友誼會堂一樓的“課堂”十分安靜,上到白髮老人,下至學齡兒童,每個“學員”都聽得認真,偶爾被“老師”的幽默逗樂,發出輕輕笑聲。現場還配備手語翻譯,為讓到場殘障讀者更清楚地捕捉到每個手部動作,手語翻譯特意穿了對比度更高的黑色上衣。
一個下了很大功夫的策劃
“通過市殘聯開放的報名通道,原本預計開放10個名額,20個、30個……想來聽課的殘障讀者人數不斷往上躥。”活動承辦方上海圖書有限公司工作人員靖淑婷説,由於友誼會堂一樓會場可容納人數有限,活動通過網絡預約報名,不到半小時,七堂課各100人的名額就被“秒”完。這七堂課的授課老師都是國內文史領域的一流專家,打頭陣的傅傑謙稱自己是“拋磚引玉”,後來,還有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張國剛帶領讀者探索《資治通鑒》中的“正”與“奇”,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辛德勇解析流傳千古的《燕然山銘》,詩詞專家、華東師範大學劉永翔教授將帶來題為“詩與好詩”的講座,復旦大學中文系主任陳引馳主講老莊也是他的拿手戲,復旦大學教授姚大力將就《史記》“與司馬遷對話”,明史專家、復旦大學教授樊樹志將以“張居正改革漫談”為“七堂課”壓軸。
七位頂尖專家的陣容是如何集齊的?在古籍出版領域造詣深厚的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辭書出版社、中華書局都為專家資源牽線搭橋,推薦標準是符合“七天七堂課”的思想體系。用傅傑的話來説,這不是一個興之所至的活動,從內容的豐富程度,話題角度涉及文學、史學各領域來看,這是一個下了很大功夫的策劃。收到為書展讀者講授中國傳統文化的邀約,7位專家都欣然應允,傅傑告訴主辦方,空出幾天時間,“隨便把我安排在哪一天”。張國剛擬定四五個選題方向,只為了找到最適合與書展讀者交流的內容。儘管都是大學講臺上“身經百戰”的資深老師,為了“七天七堂課”,7位專家都做了認真的備課。因為講授內容相對專業,負責手語翻譯的上海大學文學院中國手語及聾人研究中心老師提前要去了七堂課的講義和PPT,確保到場讀者都能準確領會課堂上的內容。
影響將延續到書展後
“學而時習之,學和習在孔子的年代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學是第一步,習是第二步。就像現在的網絡時代,大家能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知識和信息,但如果不經過自己的咀嚼、沒有‘習’的這一步,這些知識就不可能轉化為你自己的東西。”講臺上,傅傑接地氣的表述讓讀者頻頻點頭。“孔子是教育家,也是政治家,留下的思想遺産很豐富”,傅傑説,選擇“孔子的學習觀”這一個角度與讀者交流是他的有意為之,“與書展的閱讀推廣主題結合,縮小了範圍,利用這90分鐘一堂課時間,盡可能為閱讀活動推波助瀾”。東方衛視主持人駱新也在聽眾席中,雖然擔負著每堂課後與主講嘉賓互動的“工作任務”,駱新笑稱,更多的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私心,畢竟能在7天時間裏連續接受七堂成體系又由一流專家講授的國學課,機會十分難得。“上海書展的各類活動越來越向閱讀引領轉向,嘉賓們來書展不是為了簡單地簽售幾本書,完成一點銷售任務,更重要的還是吸引不同興趣的讀者投入閱讀的懷抱。這也是‘七天七堂課’的靈感來源,既然書展正好一週,為何不利用每天一堂課的形式將引領讀者進入中國傳統文化世界的聚焦點更明確?”駱新感慨,“七天七堂課”大概是今年書展延續時間最長的一個活動,但更希望的是,這種影響能在書展7天后繼續延續。
除了配備手語翻譯,“七天七堂課”通過網絡實時直播,第一堂課的網絡互動人數接近3萬人。“世紀館”收銀條上還印有“七天七堂課”二維碼,所有購書讀者都可通過掃描二維碼回顧已經進行的活動,這些努力都希望讓更大範圍的讀者分享活動內容,感知傳統文化魅力。主辦方表示,未來每屆書展希望固定舉辦“七天七堂課”,邀請一流專家,帶領讀者逐一深入國學領域各分支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