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上海書展開幕首日:逛展如同“回家”

2018-08-16 08:46:35|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2018上海書展開幕首日:逛展如同“回家”上海書展15年可謂一個奇跡,很多讀者坦言逛書展已成為一份情懷

【上海微網首頁頭條2】2018上海書展開幕首日:逛展如同“回家”

上海書展十五週年主題展吸引不少讀者駐足。均本報記者蔣迪雯攝

  “書展我每年都來。這裡的書最多最新鮮,就算不買,看看都高興!”家住浦東的華東電力設計院84歲退休設計師施孝承,昨天早上6時不到從家中出發,6時30分到了上海展覽中心門口,排到了隊伍頭幾個。排隊時,書友們一起聊著愛看的書、想逛的館,一點不覺得時間過得慢。華政附中初一學生楊樂語、張歡結伴而來,他們已是書展的老讀者了:“逛書展是一份情懷!第一次來書展才剛上小學。我們希望遇見既可以獲得知識,又很幽默的作者。”

  話音未落,前頭的隊伍開始移動了,所有人都加快腳步,幾乎小跑著奔向書的殿堂。有人在接近入口處停住了腳步,指著對面的藍色橫幅——看!“上海書展 15年了!”“8月 15日,我們來第15屆上海書展,一起拍個照吧。”就如老友相聚,15歲的上海書展張開懷抱迎接讀者。

  老展位有新味道

  螺旋堆、支架堆、飛機堆、變形金剛堆……年年書展主要展位位置不變,讓讀者像“回家”一般親切,但在展位的佈置上,各家出版社和參展機構動足了腦筋。

  “上海書展是一個奇跡。”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傅傑説,“至今我都搞不清楚這個奇跡是如何發生的,但從我去過的各地書展來看,像上海書展這樣擁有這麼多熱情讀者的獨一無二”。

  作為國學館“七天七堂課”第一位主講嘉賓,活動結束後,傅傑立馬從友誼會堂鑽入主會場,“上海書展每年的格局大致不變,頭幾次來覺得像迷宮,來得多了,哪家出版社在哪兒,基本有數”。和傅傑有一樣感受的讀者不在少數。9時05分,書展開館剛過5分鐘,從普陀來的高三學生王晉媛已在中央大廳的中國出版集團展區裏買到了中華書局出版的《中外歷史對比年表》,“我選修歷史,這本書的脈絡很清晰、特別實用”。拎著書袋子,王晉媛和小夥伴的下一個目標是讀客圖書的展區。

  去年書展最後一位讀者、嘉定區封浜高級中學化學老師王慧慧帶著女兒來了,直奔主賓省貴州展區。指著書架上《神奇校車》系列圖書,王慧慧説,這套書是女兒的最愛。貴州展區帶來的鳥籠旋轉書架、古法造紙、夜郎古陶、銀飾、蠟染、苗繡等非遺文創産品也讓母女倆驚喜。轉到書架另一邊,《苗族銀飾》《貴州蠟染》《貴州古儺》《鼓樓·風雨橋》《石板房》《吊腳樓》等民族民間系列叢書讓王慧慧感慨,只有到書展才能領略到這些平日裏不太接觸的領域。

  年年書展主要展位位置不變,讓讀者像“回家”一般親切,但在展位的佈置上,各家出版社和參展機構動足了腦筋。書展開幕前一刻,上海科技出版社行銷編輯李宏瑞還在和同事為新書做各種碼堆,螺旋堆、支架堆、飛機堆、變形金剛堆……為吸引小讀者來塗色做手工,她和同事在展位的一面墻上DIY了一墻的兒童畫,充滿童趣。“雖然不太專業,但我們用心了!”李宏瑞笑道,這一切努力都是為了讓讀者感到科技並不是高冷的,也可以很文藝、很有趣。中午,科技社與主賓省貴州合作的《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小學版、初中版、高中版)》教材首發,李宏瑞又趕去會場忙碌。這幾年,貴州省大力發展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為培養未來高素質人才,針對中小學生的相關教材十分緊迫。“什麼是學生能動的高科技,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在中小學應該教什麼?誰來教?怎麼教?”首發式上,專家們展開熱烈討論。

  “科普類圖書是這幾年的一個市場熱點,但要受到孩子們的歡迎,必須做到有趣和創新。”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連續第二年在書展推出“與中國院士對話”叢書,今年出版的是《把你看得更清楚:紅外探索技術》,書名聽起來深奧,但作者、中國科學院院士薛永祺把專業術語解釋得通俗易懂。“我做科普講座10多年了,署名作品出版還是第一次。”互動環節,薛永祺鼓勵小讀者,不要小看基礎知識,高科技技術都是由一點一滴的“小知識”積累起來的。

  新場館裏有老書

  上海圖書館庫藏中遴選的明代至新中國成立前的35種“舊版線裝書”,涉及經、史、子、集,涵蓋木刻本、木活字本、鉛印本、石印本等多種形式。

  除了讀者們熟悉的老展位,今年書展新增的特色館,是很多讀者瞄準的目標。從上海辭書出版社展位出來,喜愛傳統文化的高翔直奔國學館。作為今年書展的新版塊,300平方米的國學館設立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新舊版線裝書”“《中華經典古籍庫》數據庫”“大師書房”等板塊,匯聚54家出版社呈現了5000余種國學類圖書,其中還有從上海圖書館庫藏中遴選的明代至新中國成立前的35種“舊版線裝書”,涉及經、史、子、集,涵蓋木刻本、木活字本、鉛印本、石印本等多種形式。翻翻線裝書,欣賞插簫、竹笛、古琴等傳統樂器的表演,高翔興奮説:“好像回到了古人的世界!”

  中國書店發行工作人員張慶恒在線裝書展架前為讀者做介紹。“線裝書分為現代技術影印的,也有用原始木板刷印的。你們仔細看書頁上,有沒有差別?”在他身邊,圍起了感興趣的讀者。中國書店以線裝古籍和美術書法藝術類出版為特色,張慶恒説,過去參加上海書展,因為出版社體量不大,只能藏身於出版集團的展區裏,不太醒目。“設立國學館,太好了!希望以後年年都有。”中國書店的線裝書旁邊是廣陵書社出版的線裝書,張慶恒拿起比較,“我們的書強調原汁原味,還有一類線裝書實際上是採用了線裝書的裝幀,裏面的內容都是重新排印的。對讀者來説,接觸各種形式的書都有好處,可以先從新排印的線裝書進入傳統文化的世界,還想繼續攀登的,可以再收藏原汁原味的線裝書。國學館把各式各樣的經典讀物聚集到一塊兒,是向讀者的集體展示,也是給讀者充分的選擇空間。”

  直面讀者很珍貴

  商務印書館在上海創立,參加上海書展就像回家的感覺,上海讀者的反饋也特別踴躍。梳理中華文脈,讓中華文明與世界各國優秀文明一起矗立於書林。

  “沒想到我們這樣一場專業對談,來了這麼多年輕人!”上海圖書館研究員陳先行整理的《涵芬樓燼余書錄》線裝一函十冊,作為商務印書館創立120年獻禮之作亮相書展。陳先行與上海文史館館員、張元濟哲嗣張人鳳,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博導周武的對談現場,既有仔細勾畫著手中筆記的老讀者,也有不少年輕面孔,陳先行的第一句話就是“高興”。

  涵芬樓為商務印書館藏書室,原藏古籍善本約三四千部,皆由張元濟不遺餘力蒐求訪得,多出自清末民初著名藏書之家,流傳有緒,不乏宋元舊槧、海內孤本。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除了事先移存銀行保管庫的547部善本,這批歷經二十餘年苦心積聚的珍本典籍連同東方圖書館的精良收藏盡毀於侵華日軍的炮火。自1933年起,張元濟前後花費十八年整理並編撰了介紹該批倖存善本的版本目錄力作《涵芬樓燼余書錄》,經顧廷龍協助修訂,1951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分5冊排印出版,所著錄的547部善本中,宋刻本90部,影宋抄本22部,金刻本1部,蒙古刻本2部,元刻本87部,名家批校本72部,稿本17部,其餘多為刊刻于萬曆前之稀見明本、明活字本及經名家遞藏之明清舊抄本。陳先行感慨,作為中華古籍的守護者,張元濟的遠見卓識不僅在於提前轉移了部分最珍貴的古籍善本,還在於他以極大的智慧致力於將現存部分介紹給世人。

  書展首日,商務印書館一口氣發佈了《涵芬樓燼余書錄》《校訂原名雜劇事往來信札》和200種“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前兩種反映了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國難中的古籍搶救與文脈傳承,“中華現代學術名著叢書”則是新時期學者、出版人梳理中華現代學術成就的新成果。“商務印書館在上海創立,參加上海書展就像回家的感覺,上海讀者給予我們的反饋也特別踴躍。”商務印書館副總編輯陳小文説,梳理中華文脈,更重要的是為了未來的思想創新,讓中華文明與世界各國優秀文明一起矗立於書林,“上海書展直面讀者的展示窗口對我們特別重要”。

  同樣看重書展亮相機會的還有崑曲演員張軍。18時15分,黑膠唱片《水墨新調》首發,這是張軍個人的第一張黑膠唱片,也是上海恢復黑膠唱片製作設備系統後的第一批黑膠唱片。“聽黑膠唱片的聲音特別溫暖,適合崑曲表現。”張軍感慨,崑曲需要多種多樣的呈現形式,吸引更多聽眾,也需要各種各樣的舞臺發出聲音,“能在上海書展最大人流的地方亮一嗓子,我很珍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