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長榮和他的“三部曲”不得不説的故事

2018-08-20 09:21:10|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尚長榮和他的“三部曲”不得不説的故事

圖説:尚長榮給小戲迷簽售 主辦方供圖

  今天下午,《<廉吏于成龍>創作評論集》、《“尚長榮三部曲”研究評論集》新書首發儀式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曹操與楊修》、《貞觀盛事》和《廉吏于成龍》這三部戲堪稱尚長榮藝術生涯的集大成之作,隨著2本新書的出版,加上之前出版的《<曹操與楊修>創作評論集》、《<貞觀盛事>創作評論集》,這四本書把尚長榮的“三部曲”做了一個總結,背後的故事也讓人動容。

  曹操是我的介紹人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上海京劇院曾經度過了一段步履維艱的歲月,那時候由5位主演帶著5支演出隊探索體制改革。有人甚至開玩笑説,上海京劇院院字旁邊的耳朵應該去掉,叫“上海京劇完”。

  儘管當時上海京劇院的境況不佳,尚長榮仍然義無反顧地來了上海,因為相信上海是個能夠做成大事的地方。他戲説曹操就是自己的介紹人,夾著劇本、聽著《命運》、坐著火車就敲開了上海京劇院的大門。這段上海故事的開頭戲迷們並不陌生,但不太為人所知的是,尚長榮的火車延誤了6個小時,本來下午四五點鐘到真如西站,硬是到半夜才抵達。接他的人早走了,他就在真如的防空洞裏,和六七個人同住了一夜。

尚長榮和他的“三部曲”不得不説的故事

圖説:尚長榮新書書影 主辦方供圖

  尚長榮深知戲曲院團苦,要求上海京劇院不要跟他陜西的單位説借自己過來,因為不僅沒有工資,還要額外給很多管理費。他只提出留一間辦公室給他過夜,管他吃飯就行了。週一到週六他吃食堂,週日食堂不管飯他就去附近的廉價小館子,或者去前輩家裏蹭飯。他動情地説:“那時候全劇組就是一個心,拼命排,風氣真好,我們管它叫苦排曹楊。”

  1塊錢的情誼版權

  京劇新創劇目受到新劇種移植的案例並不多,但上海京劇院是一個例外,上京創排的新編連臺本戲《狸貓換太子》至今已有40多個劇種,100余家劇團對它進行了移植,如此的文化影響力讓上海京劇院倍感自豪,然而不具有版權意識的“悄悄移植”也讓其頗為煩惱。山西省呂梁市晉劇院和青年晉劇團卻與上海京劇院有著一段授權的佳話。

  看了尚長榮“三部曲”的演出後,山西省呂梁市晉劇院和青年晉劇團特別感動,也想要排演,於是特別趕到上海與上海京劇院簽訂版權協議。了解到他們的經費條件很有限,劇院上下經過層層商議,最終決定以一元錢的價格將版權授予山西省呂梁市晉劇院和青年晉劇團,以此表示對版權意識的尊重。這一元錢的合同至今仍珍藏于上海京劇院。

  3是我的幸運數

  《曹操與楊修》演出以後,大家捨不得尚長榮走,尚長榮也捨不得離開了。於是,用了8個月的時間,尚長榮圓滿地從陜西調入了上海。北京是第一故鄉,陜西應該説是他的第二故鄉,在陜西的32年他深受陜西父老鄉親的撫育,即使到了上海也沒有忘記陜西的根和陜西的情感。但正是當時毅然決然到這第三故鄉的上海來闖蕩,才有了這享譽中外的“三部曲”。

  尚長榮自稱是一個幸運者,“3”是他的幸運數字。尚長榮在家裏排行老三,生旦淨末丑,凈也是老三。他在北京、陜西、上海工作,也是三。尚長榮得過三次梅花獎,也得過三次白玉蘭獎,得獎最多的三齣,是《曹操與楊修》、《貞觀盛事》、《廉吏于成龍》。此外,尚長榮還有三個女兒、三個小外孫,幸福之情溢於言表。

尚長榮和他的“三部曲”不得不説的故事

圖説:尚長榮在書展現場 主辦方供圖

  尚長榮説,上海京劇院不是只有他的“三部曲”,還有久演不衰的《盤絲洞》、《成敗蕭何》、《春秋二胥》、《狸貓換太子》、《浴火黎明》……“有幸跟這麼有凝聚力這麼有愛的團隊在一起工作,讓我感到很幸運,也很幸福。27年前拿到上海‘綠卡’,成為一個上海居民、成為一個上海戲曲工作者,我感到無比的榮幸、自豪和驕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