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成立“復旦大學文物保護創新研究院”,為上海的“讓文物活起來”在人才培養、解決關鍵技術和學術問題、産業化提供創新方案。該研究院是由復旦大學中華古籍保護研究院、楊玉良院士團隊、幹福熹院士團隊發起,並根據校領導指示,聯合文博係、歷史系、古籍研究所等資源建立的全國第一家文物保護創新研究院。
據悉,籌建中的“復旦大學文物保護創新研究院”已經向楊浦區文化局等部門提出了共同打造全國“讓文物活起來”示範區的設想,希望通過對接楊浦區的創新創業體系和“復旦創業走廊”,為楊浦區産業體系注入價值連城的文物藝術品,通過大量創新創業人才,創造成千上萬個“文物IP”,促進文物價值的有效釋放,實現經濟效益、文化效益的雙豐收,進一步豐富“楊浦知識創新區”的內涵。
安徽黃山、江蘇常州、廣東深圳、四川成都、陜西西安等地政府、企業都對與“復旦大學文物保護創新研究院”合作,推動當地“讓文物活起來”表示出濃厚的興趣,希望與“復旦大學文物保護創新研究院”合作在當地建立研究院分院或工作站,共同推動“讓文物活起來”。
“文物+科技+金融”的時代,為文物服務業、文物衍生産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也只有通過産業化才能真正實現“讓文物活起來”。文物服務業包括科技鑒定、經驗鑒證、等級評定、價值評估、展覽展示、學術研究、學術出版、教育培訓、保護修復、安保保險、可追溯系統、品牌等直接服務和增值服務;文物衍生産業包括交易、租賃、易貨、文物衍生品、文物區塊鏈、文物人工智能、文物大數據、VR/AR/3D、博物館、特色小鎮、藝術品金融等,可以大大增強文物的流動性。
其中,文物區塊鏈、文物共享平臺、文物人工智能等都極有可能誕生“獨角獸”和上市公司。
自宋代以來,我國歷史上有過五次收藏熱:第一次是北宋時期;第二次是晚明時期;第三次是大家熟知的康乾盛世;第四次是晚清到民國初期;第五次就是上世紀八十年代興起直到現在,伴隨著改革開放,形成了8000多萬的收藏大軍。相比較前五次收藏熱是少數人的自娛自樂,第六次收藏熱將是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全民收藏”浪潮,産業化讓文物收藏成為各行各業的人們都可以參與共享的領域,經過確真、確權、進入可追溯系統的文物藝術品將成為家庭資産配置的重要內容,可玩、可賞、可學問、可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