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昨在雨中迎4.6萬觀眾,科博會不只有喧囂熱鬧的一面 發掘新奇炫酷外的第二眼驚喜
要靜下心來參觀2018上海國際科普産品博覽會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無論是“飛躍陸家嘴”虛擬過山車的刺激,還是光怪陸離的極光體驗,都會讓你處在一種亢奮狀態。在昨天冒雨參觀科博會的4.6萬名觀眾中,有人卻在新奇炫酷的人氣項目之外,發現了“第二眼驚喜”。原來,科博會並不只有喧囂熱鬧的一面,那些容易錯過的安靜展項,只有細細體會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
最“生活”的項目
七十二候
上海展覽中心東一館二樓過道處,上海科技館“天下”展廳的七十二候畫靜靜地挂在半空,沒有螢幕、沒有動畫,亦沒有虛擬現實,只有圖紙上描繪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許多人步履匆匆而過,有心人則會在這裡流連琢磨大半天時間。
中國人熟悉二十四節氣,卻不一定知道每個節氣又分三候,即初候、二候、三候,共七十二候。比如,剛剛過去的處暑節氣就包含“鷹乃祭鳥”“天地始肅”“禾乃登”三候。策展人朱達一表示,七十二候是中國古人結合天文、氣象知識指導農事活動的曆法,最早見於農事歷書 《夏小正》。按照現代人的眼光,地球每繞太陽公轉15度就是一候,農耕文明的寒來暑往、秋收冬藏盡在其中。
雨水初候“獺祭魚”説的是此時魚肥而出,獺捕魚後把它們放在岸邊;驚蟄初候“桃始華”描寫的是桃花陸續開花的場景;白露三候“群鳥養羞”指的是鳥類開始存儲糧食準備過冬……
“七十二候是一部古代先人生活勞作的教科書。”朱達一説,兩年前,他從四川美術學院一位女生手中買下這套“七十二候”的使用版權。此次,將它放在“天下”展廳最中間的位置,是想告訴人們,天文學不僅研究黑洞、引力波、中子星這些“燒腦”概念,還關乎我們身邊的一草一木和生活情趣。
圖:七十二候用饒有趣味的方式將二十四節氣相關知識呈現在觀眾眼前。本報記者袁婧攝
最“浪漫”的項目
立方星
在位於上海展覽中心西館的航天展區,一隻黑色手提箱裏放著一個小小的立方體,這就是最小的衛星——立方星。2015年,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載著四顆衛星飛向太空,其中就有三顆立方星,它們負責監測南北極融冰情況,為北極航道勘探發揮重要作用。
如今,這類高大上的明星航天器竟也“飛入尋常百姓家”——普通人不僅摸得到,甚至還能親手做一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旗下上海埃依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把它做成了科普産品,一個小小的魔方中,計算機主板、感測器、天線應有盡有,還能根據人們的需要添加不同功能,而且完全達到“上天”標準。
想拿走?當然也可以。據了解,這樣一個高端立方星售價10萬元。看來,“摘一顆星星送給你”的浪漫誓言並非沒有實現的可能。
最“反差”的項目
虛擬現實軍艦
熱鬧的虛擬現實展區,一艘大軍艦的船頭架著一挺機槍,莫不是“打怪”遊戲?戴上虛擬現實(VR)頭盔,旅程開始了。
正當觀眾如同坐上潛水艇體驗大洋下的絕美風光時,一隻破舊的拖鞋飄了過來。再接著,汽油桶、繩子、玻璃瓶等物品讓你應接不暇。魚兒仍在游動,而珊瑚已成白色,漸漸失去了生氣。突然,一片血色模糊了眼睛,原來是一條抹香鯨被槍炮打中了,越沉越深,驚恐的小夥伴們圍著它發出悲鳴……
過去,虛擬現實講究的是炫酷體驗,而當大家摘下眼鏡,走下軍艦,內心卻是沉甸甸的。項目方説,虛擬現實的最大意義在於能夠讓人換位思考,他們借用這個載體傳播環保理念,一切盡在不言中。
最“穿越”的項目
還原克孜爾石窟
剝落的壁畫、坍塌的石墻、褪去的顏色,在這個還原克孜爾石窟的虛擬項目中,區區14平方米的洞窟空間,觀眾觸到墻面就會“碰壁”而返。
克孜爾石窟是我國開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建於懸崖峭壁上,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特意到實地去察看洞窟的場景。上海印刷集團利用數字印刷技術,通過數字儲存和3D列印技術,讓新疆龜茲石窟群為更多人所知曉。
展臺墻壁上挂著的壁畫也與當地洞窟裏的一模一樣。現場工作人員介紹,壁畫選用的是當地特有的泥,依當時工匠處理墻面的工藝逐一還原。以泥板來説,依黃泥、白泥、黃泥、白泥的順序印刷了四層,就連印刷圖像的燈也是特製的,每盞都能調節明暗,確保原壁畫曝光均勻。正因為徹頭徹尾的逼真,才能讓觀眾穿越時空的界限,體味更多、思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