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座城,一座音樂廳,見證40年的音樂記憶
40年前,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上海市民的音樂文化生活開始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作為城市文化中心和地標之一的上海音樂廳,也親歷並見證了這40年來上海城市文化建設與市民精神生活的發展。
在改革開放40年之際,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於今年6月起推出“記憶·改革開放40年”系列圖片、講座,以上海音樂廳40年來臺前幕後的縮影,呈現與時代共同走過的偉大印記。
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從8月開始推出“記憶·改革開放40年”系列講座,目前(截止至9月1日)共舉辦3場。第1場“當年我們怎樣聽音樂?”由古典音樂資深媒體人沈次農作為主講人,以數十年記者生涯的所見所聞,與觀眾細數上海音樂文化環境的種種變化。第2、3場講座主題為“那些年,音樂大師們留下的精彩瞬間”,由樂評人李嚴歡主講。9月1日下午舉辦的正是第3場特別講座,現場,李嚴歡與到場觀眾以生動的典故,分享那些年在上海音樂廳的舞臺留下的精彩瞬間。
改革開放40年,培育了良好的古典音樂欣賞環境
“上海音樂廳是一所老資格的藝術場所,我們從小就在這裡聽音樂會。”沈次農在他的講座回憶:“當年聽音樂會,我們都是摸著石子過河,不知道音樂會上有什麼曲目,反正有票子就買了,進去後才知道今天會演什麼。這一點,現在可是方便多了。網絡上什麼都有,大家第一時間都能知道曲目單將演奏什麼。”
沈次農提及,音樂會演出環境與觀眾欣賞素養,40年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幾年,不少古典音樂家來上海演出,紛紛表示觀眾們的現場欣賞素質可以與在國外相媲美。”
改革開放40年,市民文化藝術生活日益豐富
“那些年,音樂大師們留下的精彩瞬間”的兩場講座,李嚴歡從“致敬大師”、“黑白隨想”、“世紀交響”、“璀璨弓弦”、“古韻新聲”、“青年成就”六個塊面帶領大家回到當年演出現場,向觀眾展示了音樂大師們珍貴的音樂會現場圖片、現場實況片段錄音以及音樂會背後不為人知的故事。
“鋼琴家毛裏齊奧·波利尼2009年在上海第一次舉辦獨奏音樂會。作為世界頂級鋼琴家,他對藝術要求很高,包括自己帶琴和調音師,以及室內溫度有嚴格的要求,彈奏曲目也多為冷門作品。而我們在現場演出中感受到了偉大鋼琴家的實力,感受到他的親和力,他甚至走到臺口與觀眾握手,還加演了3首曲目。”
從波利尼、普萊亞、席夫到波格萊裏奇、安德索夫斯基、埃斯法哈尼,克萊默、麥斯基、卡瓦科斯、哈恩到高威、帕胡德、巴爾松、羅梅羅……蜚聲世界樂壇的大師、名團在上海音樂廳留下的精彩瞬間,亦是改革開放40年來人民文化生活日益豐富的一個縮影。
改革開放40年,上海音樂廳見證中國經典音樂作品的誕生,藝術家的成長
“上海音樂廳,她的故事都與觀眾和藝術家有關,這裡是1910後到現在80、90後音樂家夢想的舞臺。同時,這裡見證了中國音樂經典作品的誕生。”李嚴歡在講座中説,“例如1995年9月,‘上海交響音樂周’九大指揮在上海音樂廳舞臺齊聚。第一、二、三代指揮家聚在一起,可以説前無古人的事情。又如,為中國交響樂事業做出傑出貢獻的朱踐耳先生,他創作的《第一交響曲》《第四交響曲》等多部交響曲在不同時期均首演于上海音樂廳。”
近年來,上海音樂廳先後創立的“青年成就”、“音樂午茶”、“樂無窮”等品牌項目,為中國青年藝術家提供了展示與成長的平臺。李嚴歡舉例:“像小提琴家王之炅,鋼琴家薛穎佳都是在上海音樂廳‘青年成就’成長起來的。”
除了系列講座之外,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推出“記憶·改革開放40年”專欄,以“老照片+文字”一張圖的形式,回顧上海音樂廳40年大事記。在12月份,由上海音樂廳管理有限公司出品的音樂劇《繁花盡落的青春》將在上海大劇院上演,音樂劇講述上世紀90年代,一代人、一座城市、一個國家的十年“青春”,以此慶祝改革開放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