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村民退休辦起“庭院學堂” 老有所樂

2018-09-04 09:12:41|來源:解放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風從海上來·講述|崇明村民退休辦起“庭院學堂”,老有所樂

  崇明四面環水,因長江而生,又因長江而興。

  十多年前,上海就做出了建設崇明生態島的決策,滾動實施3年行動計劃。2016年,經國務院批准,崇明撤縣設區。2017年2月,上海制定出臺《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十三五”規劃》,生態建設站位更高遠,生態立島原則更牢固,不搞大開發理念更堅決,綠色發展導向更鮮明。

崇明村民退休辦起“庭院學堂” 老有所樂

  黃士英家門前的新村鄉中心橫河,最終流入長江。 本文圖片均為受訪者供圖

  68歲的新村鄉村民黃士英一家的變化,就是近幾十年來崇明發展的縮影。離黃士英家100米左右有一條新村鄉中心橫河,貫穿了整個新村鄉,河水最終流入長江。30多年前,河水渾濁、遍佈垃圾、路面泥濘,遇到下雨天幾乎寸步難行。村裏各戶人家都靠種田為生,黃士英在幼兒園下了班還要下地幹農活。

  如今,中心橫河已經成為景觀河,河水清澈,生活污水也通過管道統一送到處理站。黃士英家從48平方米的平房搬到了佔地104平方米的樓房,每月上千元的養老金讓養老也無後顧之憂。

  “要呼籲村民們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以行動愛護好身邊的環境,守護好家鄉的綠水青山。”黃士英錶示。退休後,她身體力行開設老年講堂、探索農村生活垃圾分類……

崇明村民退休辦起“庭院學堂” 老有所樂

  黃士英家附近的環境

  環境變好了,生活才能好

  黃士英家住在上海崇明區新村鄉新浜村,村北即長江支流。離家100米左右就是新村鄉中心橫河,這條河貫穿了整個新村鄉,最終流入長江。

  多年來的環境變化,黃士英都看在眼裏。“以前河水比較渾濁,雜草、垃圾很多。”她回憶説,大約30年前,村民在河裏面洗衣服,往裏面扔垃圾、倒痰盂,沒有垃圾分類的概念,也沒有將生活污水納管,河道好幾年才疏通一次。

  另外河邊的環境也不盡如人意,“河的旁邊是泥巴路,還沒有公路,一到下雨天幾乎寸步難行,和現在是沒法比的。”黃士英透露,那時候新浜村裏面各戶人家都不富裕,主要靠種地為生。

  黃士英是幼兒園教師,也是農民,每天天不亮,四五點鐘她就要和老伴兒下地幹農活,天亮了黃士英就去幼兒園上班,下班以後還要幹農活,忙到天黑八九點左右才收工,天天如此,“一家三口溫飽可以解決,但每天都很累。”黃士英坦言。

  1977年黃士英的兒子出生了,直到1989年,她和老伴兒、兒子三口人都擠在48平方米的房子裏,空間很狹窄。

  隨著政府對崇明生態環境的重視,黃士英發現,自己居住環境和生活水準都有所提升。

  最近二十幾年,崇明農村的生活污水開始納管,通過管道統一輸送到處理站處理,“村民不用每天倒痰盂了,很少看到有人往河裏吐痰、扔垃圾”。黃士英發現,村民們漸漸有了環保意識:河水變清了,環境變好了,生活才能好。

  2017年,新浜村實現了公路全覆蓋,河道旁多了生態保塌,還種上了樹,黃士英每天都看能到河道保潔員去清潔,“如今這條河已經是一條景觀河道了,每晚去河邊散步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

  同時,村民們的生活水準也有所提高。1989年,黃士英把家裏原來48平方米的平房搬到現在的地方,新房沒多久就造起來了,樓房佔地104平方米,屋內的實用面積共有220個平方米。

  2013年,通過土地流轉,新浜村每年一畝田能有1250元的收益,黃士英家有十畝田,這樣她不用每天早晚下地幹活,一年也能有上萬元收入。

  黃士英坦言,最明顯的生活改變是無養老後顧之憂。近兩年,農村滿六十周歲都享受政府發放的養老金一千元一個月。

  “平時和老伴兒兩個人住,每天晚飯後散步或者跳舞,生活舒適沒煩惱”。黃士英告訴記者,週末兒子會帶著他的小家庭來崇明住一晚,一家五口人其樂融融很開心。

崇明村民退休辦起“庭院學堂” 老有所樂

  黃士英(左)和老伴兒拍的全家福,兒子也組建了小家庭,一家五口日每週末會聚在一起。

  退休後辦起“庭院學堂”

  退休前黃士英是一名教師,退休後她也不想閒著沒事幹,希望能發揮餘熱。

  2013年,黃士英在自己家裏開設了“快樂加加,老年學習團隊”,講講區裏、鄉里的最新信息,以及農村土地政策、健康養生常識、育兒知識等,都是些很接地氣的知識,每次都有幾十個老夥伴來聽課。

崇明村民退休辦起“庭院學堂” 老有所樂

  庭院學堂上課時的情形(最左為黃士英)

崇明村民退休辦起“庭院學堂” 老有所樂

  庭院學堂展窗

  後來這種學習方式在村裏普及了。2014年,黃士英將學習團隊改名叫“庭院學堂”,現在整個新村鄉共有28個,這個數字黃士英很確定,因為她每年都要去講課,一年兩次,都是在居民家裏定期開課,內容越來越豐富,有時候請人來講,有時候自己講,鄉里還會提供電腦和微型投影儀。

  就這樣,黃士英的生活從原來天天去田間勞動,變成現在老有所樂、老有所養、老有所學,很充實。

  崇明如今要發展成為世界級的生態島了,作為一名共産黨員,黃士英也總想著要為這份事業出一份力,讓村裏的環境變得更好。

  從2018年6月開始,黃士英每天又多了一件事。2018年來,新村鄉正在探索農村生活垃圾定時定點投放,黃士英就在家附近改造了一個生活垃圾集中投放點,這也是全崇明首個農村生活垃圾定時定點投放點,主要是“戶分、戶投、鄉運、鄉處置”的模式,村民自己在家分類,然後到指定投放點進行乾濕垃圾分類投放,每日固定投放時間。

崇明村民退休辦起“庭院學堂” 老有所樂

  黃士英在家附近改造了一個生活垃圾集中投放點。黃士英現在早晚都要去宅基東側的生活垃圾集中投放點看看,記錄下鄰居們來這投放垃圾的時間、分類品質,做得好的就在小本子上畫個五角星,做得還不到位的就畫個三角形。除了一開始有少數人家是“三角形”,後來只要家裏人沒外出,就都是“五角星”了。

崇明村民退休辦起“庭院學堂” 老有所樂

  新浜村垃圾定時定點投放處實行垃圾定點投放已經有兩個多月了,黃士英發現污染源慢慢減少了,村裏的環境改善得更好了,村民們都將這一切看在了眼裏,大家的垃圾分類的意識和自治程度也隨之提高。

  黃士英坦言,參與到垃圾分類的事情中去,也是以實際行動呼籲村民們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以行動愛護好身邊的環境,守護好家鄉的綠水青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