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信息技術推動區域教育優質發展

2018-09-04 09:04:24|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對未來有價值的人。

  “十三五”期間是上海教育綜合改革的關鍵時期,普陀區“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教育綜合改革的“三化一強”轉型升級戰略,即教育優質化、教育信息化、教育國際化、人才強教。

  全區各所學校在國家戰略與區域戰略的基礎上,堅守各自辦學理念,堅持以學生為本,涌現出一批批優秀學生和越來越多的優秀教師。未來,普陀區將更加重視教育信息化建設,從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走向深度融合和集成創新,以技術提升教育能級,以數據驅動教育改革。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

  為每個孩子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石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讓全區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品質的教育,加快實現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強區的目標,普陀區教育局前瞻性地將信息化作為突破口,確立了“三化一強”的發展戰略以及“調結構、強技術、重文化”的綜改路徑,來實現普陀教育的“彎道超車”。

  普陀教育特色,在於“專”,專注、持久,一以貫之二十餘年;“融”,融合共享各級各類平台資源,課堂教學融合應用;“創”,創新機制、創客教育;“跨”,跨越地理和時空限制,提升教育公平和效率。

  轉向內涵建設

  普陀區以“互、聯、網”辦學思想引領區域教育改革與發展。“互”,即堅持“民主”“創新”理念,凝聚智慧、達成共識、創新發展。“聯”,即堅持“開放”“協調”理念,推動跨界合作,促進資源整合,有效破解難題,實現跨越發展。“網”,即堅持“生態”“共享”理念,在教育生態環境中,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品質,實現教育改革與發展成果的共建共享。

  區教育局通過推進“一網、兩平臺、三中心”建設,“軟硬兼施”,優化信息化基礎環境、構建資源平臺、提升數據系統,促進教育信息化的創新性應用,逐步形成環境網絡化、資源數字化、工具智慧化、服務個性化、學習終身化,且與區域教育現代化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教育信息化體系,為實現教育公平、推動區域各級各類教育優質均衡和特色多樣發展提供支撐和保障。

  “一網”是基礎建設,打造智慧化教與學應用的基礎環境。按照上海市有關各級各類學校教育信息化建設標準,進一步提高全區中小學、幼兒園、職業學校等基礎設施設備的基本配置水準,全區錄播教室建設達到全覆蓋,中小學遠程互動教學系統及視頻會議系統建設全面完成;“兩平臺”,是要構建覆蓋全區各級各類教育的綜合性平臺。加強區中小學德育工作平臺、學生學業監測平臺、基礎教育教學平臺、心理健康服務平臺、網絡研修及師訓平臺建設,建立各平臺間的數據共享渠道,完善智慧化學習分析系統,促進智慧分析與推送技術的廣泛應用;而“三中心”,指的是推進“普陀智慧教育雲”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基於雲計算、雲數據與雲服務的基礎型區級數據中心,支持學校數據中心建設,整合打通全區各級各類教育數據,全面消除信息孤島;深化普陀教育資源中心建設,融合共享全區各級各類教育資源;建立普陀教育認證中心,實現教育對象的全週期一體化認證信息管理。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曹楊實驗小學:4E課堂—常態化特色

  轉變學習方式

  普陀區正在加強“數字教材”整體試驗區項目建設。以“數字教材”項目為核心,整合J課堂項目、智慧教育實驗校等國家和上海市各類教育信息化項目,嘗試教學方式變革。創建示範學校,發揮示範校對於全區智慧校園建設的輻射作用,推動區域各級各類學校形成“課堂用、經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育教學新常態,融通學生的課內課外、校內外和線上線下。打造出2—3所在全市乃至全國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信息化示範校,帶動整個區域教育信息化的發展。

  同時推進信息技術與各級各類教育的深度融合和創新應用。探索“易班”學生網絡互動社區建設和區域“科創體驗中心建設”項目。總結和提煉晉元高級中學“易班”學生網絡互動社區試點經驗,逐步推動向中職、中小學、校友群體延伸。健全運行機制,促進各類教育教學資源匯聚“易班”,鼓勵學生應用網絡學習空間進行預習、作業、自測、拓展閱讀、網絡選修課等學習活動。

  普陀區還將繼續實施“信息化教學力提升計劃”。區教育局要求區教育學院設計針對性強、應用性強的師幹訓課程,開展面向全區各級各類學校教師的“智慧教育”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組織各學段各學科高端教師開展區域學科教師網絡培訓課程建設。加強幼兒園教師信息技術應用培訓,力爭95%以上的教師能熟練運用信息技術開展教育教學。同時,繼續開展面向真實需求的區域教育技術協同專項研修,促進教師將技術、教學法和學科內容三種關鍵知識整合起來,形成面向信息化的教師知能。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真如文英中心小學:課堂練習即時反饋

  建立信息化創新機制

  目前,七項信息化創新機制正在協同發揮作用,推動數字校園從 “數字化”向 “智慧化”發展——

  聯動協同機制,通過強化頂層設計,形成各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的良好格局,在整合資源、集約建設、整體提升方面效果顯著。

  融合互通機制,推進“普陀智慧教育雲”基礎設施建設。

  資源共建機制,開發多個資源庫和學習平臺,實現區內平臺的統一認證登錄,區內所有教師可以使用個人身份證登錄使用區級共享微視頻,所有學生可以使用個人學籍號開展學習,讓每一位師生都可隨時隨地享受優質教育資源。

  集智共創機制,多個研究課題和項目讓學校自主申報,鼓勵學校個性化發展,進行自主的教學應用創新研究。同時部署建立了五大創客中心,以明星學生為核心,通過師生共創的方式,引導更多學生開展生産性的學習,真正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精細化的管理機制,大量充分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新型業務流程取代傳統流程,以信息化為支撐的管理業務流程重組更為普遍,更多靈活、個性化的服務得以廣泛實現,數字校園將從“數字化”向“智慧化”發展。

  評價機制,率先出臺了教育信息化建設標準及應用評估體系的建設。

  人才培養機制,繼續實施“信息化教學力提升計劃”,開展針對全區各級各類學校教師的“智慧教育”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利用創新工作室和學科帶頭人發展體系,由名師帶動一線教師,提升一線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業務能力。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曹楊二中:學生選課指導報告

  曹楊二中

  “istudy”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

  曹楊二中學生小郭,對於自己的選課方案有點猶豫不決。學校用大數據方式為他解除了疑慮:一張線性圖顯示出他語數外三門主課的成績排名走勢,一張蜘蛛網圖描述了他物理、化學、政治等其他學科的“負擔指數”,同時為他推薦三種選科方案。

  這是曹楊二中信息化建設的成果之一。“3+3”新高考模式啟動後,學校創造性地為學生提供了量化數據的支持,幫助學生確定最為適合的選科科目,將學生的職業規劃、學業發展、心理傾向、個人興趣、學習負擔、擇校誌趣及高校專業限定等因素,加以綜合考慮,交叉分析。採用質性結合的方法,在信息技術的信息採集、處理分析、呈現優勢的支持下,為每個學生提供針對個人的發展性評價。同時,這樣的整合評價也幫助教師更全面地了解所教的學生,改變過去從本學科成績評判學生的情況,為教師課堂教學中個性化指導提供信息支持。

  多年以來,曹楊二中探索出一整套特色學科教學模式“istudy”,既強化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合作、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又尊重學生、關注差異,營造了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於創新的良好氛圍,激勵學生有效學習。目前,數學學科的《高中數學iMath》內容完成多次修訂後已經正式出版,交付全區不同學校共同使用,受到學生、教師和專家的一致好評。

  為了推廣這一教學模式,曹楊二中同時夯實軟硬體建設:硬體上,為高一、高二每位學生提供平板電腦,供其可隨時進入自主學習狀態;軟體上,數學學科教研組與網絡公司聯合開發“學習資源”“預習評估”“例題變式”“跟進練習”等學習環節的雙向推送軟體,使課前預習、例題演進、錯題自省、跟進練習等教學環節可進行跨時空的師生交流,為學生個性化自主學習提供幫助;通過平板電腦上安裝調查軟體的方式,可以實時反饋學生學習情況,老師還可以根據反饋情況和分析結果及時調整教學進程。

  信息化大大提升了辦學品質。2016年3月1日,曹楊二中教育集團正式掛牌,集團由11個成員單位組成,共同探索集團內管理、課程、師資等全方位的合作共享,依託信息化手段夯實基礎,加速這一目標的實現,打破集團化辦學的瓶頸。學校依託信息化完善集團內日常工作管理機制,以建立“一體化”十二年一貫制學生社會實踐網絡平臺為主要抓手,以博雅、國際理工教育等二中優質特色網絡課程為主要內涵,利用網絡輻射曹楊二中理念和學校文化、盤活優質教育資源、搭建跨校際的教師專業發展平臺,促進集團內學校的教育改革和轉型,推動集團整體辦學能力。

  為了健全完善教育集團內日常工作管理機制,學校梳理和優化集團內運行和溝通機制,建設集團內部網絡和資源平臺,每學期定期在集團內校級、中層、科任教師之間召開電話網絡例會,定期利用大數據建立調研機制,由集團內部成員開展網絡調研並對相關成果進行網上交流和分享。加強日常聯繫,增強集團內微信群的活躍度,開展微論壇活動,發動集團內成員參與討論。通過區域教育生態的深入優化、教育教學資源的網上共享共創、教師專業發展活動的智慧傳遞,重點實現學區內和集團內學校教育發展水準的整體提升。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洛川學校:學習報告實例

  洛川學校

  項目學習培養“終身發展的學習者”

  這是洛川學校學生小李的一天:

  數學課上,他繼續《用“角”丈量世界》這個項目的學習——“便利店中售貨員怎樣通過反射鏡看到身後的貨架?”“土方車事故中包含‘角’的關係嗎?”這些問題激發了他的研究興趣,他們小組在平板電腦上利用幾何畫板軟體模擬超市和事故現場,討論得熱火朝天,最終拿出了較為完善的問題解決方案;

  英語課上,老師應用Wiki平臺為學生創建良好的協作共創環境,使用“百匯維基”,在其中專設“英語語法”教學板塊,小李所在學生小組的每個成員在“冠詞、名詞、代詞、數詞、介詞”中分別選擇了一個不同的專題,查找、整理資料;

  自修課上,他與同組學生進行溫室效應倣真實驗,他們自定參數、記錄數據、觀測現象,探索溫室效應的成因……

  這是普通的一天,也是洛川學校師生堅守並探索教育信息化應用與實踐18年的一個縮影。學校運用信息化手段推進“項目學習”,把學習任務和學習內容轉化為一個適合學生完成任務的項目,這根本的改變就在於以學生小組的團隊形式,從主動設計問題出發,從主動學習出發,最後得到學習成果。這使學生主動地深入到學習情境,深入到知識的建構。學校進行的項目學習跨學科並拓展至課外,這些項目既立足於課堂教學,又有效延伸至生活中的問題解決。同時,這些活動一直處於多維互動的信息化環境,學生的數字化學習能力得到了全方位的發展,這是洛川學校培養孩子面向未來、成為“終身發展的學習者”的有效途徑。

  學校設置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研究型課程三類課程,將其作為營造學生數字化學習能力培養的主渠道。基礎性課程——貫穿“前移後拓”為基本模式的教學流程。把學習從課堂學習前移後拓至學習前期和學習後期,整個學習活動都處於高效的多維互動中;拓展型課程——聚焦“問題解決”為目標的項目學習實踐。項目學習實踐之初以某一學科為主,伴隨著數字化學習能力的提升,學科教學自然過渡到以“問題解決”為目標的學習,由以“教”為中心真正轉向以“學”為中心的學習;研究型課程——開發“能力本位”為核心的學生數字化學習課程。這些跨學科、綜合性的項目學習課程,將學生視為技術專家,由教師和學生一起開發創新的課程,創造性地使用技術、合作探討以支持有意義的技術應用。在此過程中為學生技術應用能力、創新應用能力的發展提供途徑。課程的實施採用混合式的教學方式,課程的應用能有效地促進學生數字化學習能力的穩步發展。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6

晉元高級中學:學生“網上走班”學習

  晉元高級中學

  “網上走班”開啟選擇性學習先河

  在晉元高級中學,高中生小陳每週六通過學校“網上走班”學習平臺的學科導學系統,查收老師發佈的學習任務,同時觀看平臺提供的教材文本、微課程等各種學習資源。如今,小陳和同學們越來越喜歡通過這樣的學習方式,在網上與同學、老師交流自己的學習心得。

  “網上走班”學習平臺上匯集了全體學科老師精心製作的千余節學科學習課程。晉元高級中學的老師把更多精力花在課前準備和研究上,在課上進行個性化輔導,學生可以通過上“微課”,靈活機動地進行“碎片化”學習。

  在化學課上,老師不像往常那樣講課,而是通過平板電腦“調控”課堂。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水準,教師在課前預先製作好“選層教學”微視頻,設計了A、B、C三個選層:C為基礎知識,B在 C段基礎上拓展,A為運用相關知識解決問題。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學習基礎狀況,自由地選擇課程,通過“網上走班”學習微課程和探究微資源。

  自己唱主角、自己訂目標、自己挑內容、自己選形式、自己評效果……在晉元高級中學“網上走班”學習平臺上,無論學生身處何地,都可以觀看作業輔導微課程,查看配送的微資源,和老師同學交流學習心得,解決學習難題,在自學自管中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

  “選擇教育”是晉元高級中學一直以來堅守的辦學理念。在長期的教育信息化探索中,晉元高級中學找到了適應新高考改革的教學模式——“實體走班”與“網上走班”結合的“一體兩翼”的走班新教學形式,為學生打造了一條選擇性學習的立體化之路。學校組建了“配送式”“自選式”兩大類教學內容“套餐”,形成了兩大模組相整合的“網上走班”教學內容體系。針對線上線下、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等不同時空環境,提煉構建了“三式、五步”的“網上走班”教學方式。“網上走班”實現了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和學生學習的個性化和差異性。

  新高考改革實施後,晉元高級中學積極探索“網上走班”與“實體走班”相結合雙軌並進的新教學形式。

  “網上走班”教學不僅解決了優質課程資源和師資結構性緊缺等問題,還有效實現了教學形式的多樣化和學生學習的個性化。老師從傳統課堂上“釋放”出來,學生能自選學習內容和學習形式,挖掘他們的學習潛能。

  作為教育部首批教育信息化試點學校,晉元高級中學充分認識到教育面臨的新形勢、新要求,以解決學校教育難題為導向,堅持圍繞學生學習方式變革這一核心,利用信息化手段,匯聚優質教育資源;通過信息化教學,滿足學生的多元需求,提升學校品質。

  近二十年來,學校基於“人人建設資源,人人享有資源,人人善用資源”的理念,從滿足課程建設、走班教學、支持學生個性化學習出發,引領全校師生在“實體走班”的教學實踐及“網上走班”的課程開發和實踐中,積極推進數字化課程資源共建共享,豐富充實並優化發展了“套餐式”課程的內容和結構,為學生創設了線上線下相得益彰的“一體兩翼”走班教學形態,增強了學校課程及實施的開放性、選擇性,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學習與發展需求。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