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貿區一大批制度創新成果在全國複製推廣

2018-09-03 09:38:13|來源:澎湃新聞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風從海上來|上海自貿區一大批制度創新成果在全國複製推廣

  2013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正式掛牌成立。

  上海自貿區的誕生,彰顯了中國通過進一步的改革和開放來破解發展難題的堅定信心。波瀾壯闊的中國改革開放之路,自此邁入了全新的階段。

  而在將近五年時間裏,上海自貿區沒有辜負期望,在這裡起步的一大批制度創新成果,已分領域、分層次在全國複製推廣。

上海自貿區一大批制度創新成果在全國複製推廣

  2013年9月29日,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在上海浦東新區外高橋正式掛牌。 澎湃新聞資料圖

  不斷擴大開放

  上海自貿區的成立,吹響了中國更高品質對外開放的新號角。

  自建設之初,上海就明確自貿區不是“栽盆景”,而是“種苗圃”,是“制度創新的高地,不是政策優惠的洼地”。

  在全國,上海率先建立了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外商投資管理制度,對負面清單以外領域,均實施備案管理。

  負面清單的推出,大幅度放寬了市場準入。人們對開放市場的期待,不停歇地在此成為現實。

  2013年掛牌當天,上海自貿區發佈了中國首份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2018年6月30日發佈了2018版負面清單。經四次修訂後,2013版清單上的190條,已減少到現在的45條。

  與此同時,上海自貿區先後推出了2批54項擴大開放措施,包括服務業領域37項,製造業等領域17項,進一步擴大了這些領域的開放。

  官方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54項擴大開放措施共有32項落地,累計落地企業超過2600家。

  今天的上海自貿區內,已經有了中國第一家專業再保險經紀公司、第一家合資道路運輸公司、第一家獨資遊艇設計公司、第一家獨資國際船舶管理公司等。

上海自貿區一大批制度創新成果在全國複製推廣

  2014年3月20日,上海自貿區管委會大樓辦事大廳內業務繁忙。 澎湃新聞資料圖

  金融創新邁開步伐

  就在兩個多月前,作為中國擴大金融開放的“試驗田”,上海自貿區對外開放又邁出一大步。

  6月21日下午,《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關於擴大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進一步形成開發開放新優勢的意見》出臺。

  意見提出25條舉措,涉及吸引外資金融機構集聚、便利外資金融機構落戶、支持境外創新企業發行CDR,爭取年內開通“滬倫通”等方面。

  事實上,作為全國首個自貿試驗區,自掛牌之初,上海自貿區的金融開放創新便備受關注。

  自由貿易賬戶的設立便是上海自貿區的另一大創舉。以此為基礎,上海建立了資本項目可兌換、利率全面市場化、金融市場開放、人民幣國際化等核心領域金融改革的制度安排和操作路徑。

  官方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6月底,自由貿易賬戶已開立7.2萬個,通過自由貿易賬戶獲得本外幣境外融資總額折合人民幣超過1.25萬億元。

  與此同時,在上海自貿區,人民幣跨境使用和外匯管理創新正步步深化。截至2018年6月底,人民幣跨境結算總額累計超過7.4萬億元,跨境人民幣雙向資金池業務收支總額累計超過1.2萬億元。

  通過與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聯動,上海也擁有了更加開放的金融市場體系和金融機構體系,一批面向國際的金融交易平臺正式運行,諸如“上海金”,市場影響力不斷增強。

  法國興業銀行準備在上海自貿試驗區設立一家合資券商,據此前媒體報道,相關負責人表示,落地自貿區,除了對中國市場充滿信心,另一個原因便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取得的長足進步。

上海自貿區一大批制度創新成果在全國複製推廣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內遠眺外高橋保稅區碼頭。 新華社資料圖

  向縱深推進改革

  一邊是開放度不斷提升,另一邊改革同樣在向縱深推進。

  全球化的時代,國家競爭本質上是制度競爭。如何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始終是上海自貿區面臨的考驗。

  上海的辦法是,借鑒國際先進的制度,最大程度促進區內貨物、服務等各類要素自由流動。

  譬如,上海自貿區成立後,海關、國檢等部門推出了“先進區、後報關報檢”“一區註冊、四地經營”“十檢十放”等一系列創新舉措,使通關效率大大提高。

  官方提供的數據顯示,改革後,保稅區進出境時間較全關水準縮短78.5%和31.7%,企業物流成本平均降低約10%。

  又如,上海自貿區率先試點了國內第一個國際貿易“單一窗口”。1.0版、2.0版和3.0版先後建成上線,功能模組增加到9個,覆蓋23個口岸和貿易監管部門,實現了與國家“單一窗口”全面融合對接。

  目前上海口岸貨物申報和船舶申報100%通過“單一窗口”辦理,服務企業數超過24萬家。企業申報數據項在船舶申報環節縮減65%,在貨物申報環節縮減24%,累計為企業節省成本超過20億。

  市場的“方便”給了企業,事中事後監管的“困難”則留給了政府。

  近年來,上海自貿區同樣在花大力氣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完善法制領域的制度保障,形成透明高效的監管體系。

  例如,浦東新區先後成立了市場監管局、城管執法局、知識産權局,以破除執法部門職責交叉、處置效率不高的弊端。改革後,內設機構大幅減少,更多執法力量下沉到基層。

  今天的上海自貿區,通過綠色低風險、黃色中風險、紅色高風險這三種“信用畫像”,即可直觀評價30萬家企業。

  2018年1月31日,國務院批復同意《上海市進一步推進“證照分離”改革試點工作方案》,在浦東新區開展新一批10個領域47項改革試點。

  目前,45項試點已在上海自貿區實施,佔比96%,還有兩項待法律文件修改、機構職能調整後實施。快五歲的上海自貿區,改革速度依舊。

上海自貿區一大批制度創新成果在全國複製推廣

  上海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正門。 澎湃新聞資料圖

  試驗田作用充分彰顯

  五年間,自貿區更高水準的開放、更深層次的改革,正轉化為上海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

  截至2018年6月底,上海自貿區新設外資企業超過1萬多戶,佔比從自貿試驗區掛牌初期的5%上升到20%左右,累計實到外資230億美元(2017年全年實到外資70.15億美元、同比增長13.5%)。

  貿易便利化改革效應持續顯現。2017年全年,自貿試驗區完成外貿進出口總值1.35萬億元,同比增長14.7%,佔上海同期外貿總值的42%。

  在自貿試驗區建設的帶動下,2017年浦東新區地區生産總值增長8.7%,達到9651億元,三産比重為74.7%;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8.5%,達到996億元。

  上海自貿試驗區以1/10的面積創造了浦東3/4的生産總值、70%的外貿進出口總額;以1/50的面積創造了上海市1/4的生産總值、40%的外貿進出口總額。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上海自貿試驗區已有100多項制度創新成果向全國複製推廣,試驗田的作用充分彰顯。

  譬如,開展“證照分離”改革試點的116項行政許可事項,已在全國其他自貿試驗區,以及有條件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推廣實施。

  又如,先進區後報關、批次進出集中申報等貿易便利化改革措施,已在全國範圍、長江流域範圍、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等分階段有序推廣實施。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也是上海自貿試驗區成立5週年。上海自貿區改革依舊在路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