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百姓身邊 浦東新區家門口服務站實現全覆蓋

2018-09-10 09:03:11|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過去老百姓要辦許多社區事,往往要奔波到街道、鎮的社區事務受理中心,耗時耗力。近日,記者在浦東新區陸家嘴街道市新小區看到,居民更換就醫本等,不再需要跑遠路,轉角在“家門口”的服務站就能一窗辦理,輕鬆“搞掂”。

  據了解,浦東新區從去年起,探索把7大類147個民生服務項目下沉到居村委,通過全覆蓋建立“家門口”服務體系,已建成1200多個家門口服務站,打造老百姓的15分鐘“服務圈”。

  常用社區事項當場辦結

  在市新居民區家門口服務站裏,一名“全崗通”社工現場為記者演示了常用事項的一窗辦理流程。通過上海市社區事務受理信息系統,服務站工作人員可以視頻連接到居民區所在社區事務受理服務中心的相關窗口。根據居民提出的辦事需求,可以幫助居民讓視頻另一端的窗口工作人員當場辦結相關事項。

走進百姓身邊 浦東新區家門口服務站實現全覆蓋

圖説:陸家嘴街市新居民區的家門口服務站 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 攝

  一名正在辦事的居民告訴記者,過去要換就醫本,需要到街道社區事務受理中心拿號、等待。自己家離社區事務受理中心還有幾站路,來回一趟至少得一兩個小時。現在家門口服務站就能一窗辦理,前後半個小時就解決了。“過去是‘幹部動嘴,百姓跑腿’,現在是‘百姓動嘴,幹部跑腿’,覺得很暖心。”居民表示。

  不但辦事方便了,這個“家門口”服務站裏,還成為居民們的“公共客廳”,每天的“排片表”都是滿滿噹噹的。讀書會、公益講座、合唱班、書畫班、拳操班等活動琳琅滿目,讓居民們樂不思蜀。有老人開玩笑説,現在除了回家吃飯睡覺,其他時間幾乎都在服務站裏度過,“不是在服務站,就是在去服務站的路上。”

  拿出十八般武藝

  記者採訪後發現,浦東新區的家門口服務站追求的並不僅僅是數量上的“攤大餅”,而是根據居民不同情況、需求,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拿出十八般武藝,提供各具特色的服務,也是“蠻拼的”。

  有關負責人介紹,隨著“家門口”服務體系的建立,居村委工作人員也從“政府視角”轉變為“百姓視角”。過去村居委大多是“一人一桌一電腦”,現今許多“家門口”服務站做到“共享工位、共享電腦、共享空間”。比如,高行鎮紫翠居民區書記辦公桌設在首問接待桌旁,東力新村居民區書記每天保證1小時首問接待。周家渡街道昌五居民區考慮到居民通常下班後來辦事,將服務站延時至晚上8時。

走進百姓身邊 浦東新區家門口服務站實現全覆蓋

圖説:許多居民把這裡當成了“公共客廳”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 攝

  金橋碧雲國際社區是上海最大的國際社區,家門口服務站則力求“高端洋氣上檔次”。根據碧雲區域特點,金橋管委會、金橋股份公司、金橋鎮合力,打造有特色、有品牌、有口碑,涵蓋黨群、政務、生活、法律、健康、文化和社區管理7大類內容的涉外“家門口”服務站。通過積極對接、梳理排摸區域內各類文化資源,形成文化服務項目“菜單”,供中外居民“點單”,提升中外文化融合度。通過開展志願服務活動的形式,組織區域內的中外居民參與社會管理,增強精細化社區管理的自治力量。

  “家門口”服務滿意不滿意,老百姓來打分。目前,浦東新區已逐步形成自下而上的群眾測評機制,確保群眾評價佔比不低於70%,並把考核結果和社工薪酬待遇掛鉤。洋涇街道為此開發了社工助手APP,設置了居民直接評議功能,在社工完成工作流程後,居民可從“服務態度”“服務能力”兩個維度做出評價,評價結果直接提交街道職能部門,用於社工考核。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