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老年助餐面面觀 | 長寧區新探索:開放食堂 養老院讓老人“搭夥”
頤養第一敬老院位於愚園路1355弄內,住著70多名老人,面積不大,佈局合理,可謂“螺螄殼裏做道場”。昨天上午9時30分,記者來到敬老院時,老人們正在門廳裏合唱,而廚房已經飄出了飯菜的香味。大師傅正揮動大勺燒菜,已經做好了龍利魚、山藥炒肉片、番茄夜開花,正在炒最後一個香菇銀芽。這是為附近社區助餐老人準備的午餐。
記者看到,龍利魚做了兩種:面拖的和紅燒的,面拖的金燦燦的,煞是好看。“老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敬老院院長何熙聘説,菜譜都是養老院內專業營養師合理搭配的,每天不重樣。
圖説:頤養第一敬老院廚師做好的面拖龍利魚。邵寧 攝
自從今年5月起,敬老院為附近江蘇路、華陽路街道的幾個助餐點供餐,每天四五十份。墻上的一週菜譜包括:蠔油牛肉、油爆蝦、洋蔥肉絲、蝦仁豆腐、茄汁魚片、紅燒素雞、油燜茭白等。這樣一份兩葷兩素的午餐,12元。敬老院為老人做菜很有經驗,同樣一塊大排,他們要敲上很久,燒好後很酥。記者特地品嘗了一下,龍利魚鮮香,番茄夜開花味道很濃,米飯特別綿軟可口。“老人吃進嘴裏的東西,安全最重要。我們的原材料都可追溯,每天的菜都留樣48小時,供食藥監檢查。”何熙聘説。
圖説:養老院食堂工作人員把助老餐裝車進行配送。劉歆 攝
上午10時,兩輛送餐車來到敬老院門口,兩名送餐員把餐盒搬上送餐車,送往江蘇路街道幾個居委會助餐點以及居民家中。每個居委會五六份,少的只有一份;送到老人家中往往要爬五樓六樓,送餐員也很辛苦。“天熱不怕,最怕下雨,把飯菜打濕。”送餐員張雲霖説。“最近老人反映,飯菜越來越好吃了。”
圖説:助老送餐員李樹明為家住江蘇路的86歲竺阿婆送上助老餐。劉歆 攝
讓養老機構的資源輻射到社區,是長寧區的新探索。在愚園路1088弄弄堂深處的金福第二養老院,從2010年就開始向社區老年人開放了食堂,周邊的老年人,每到飯點,不出社區就能在養老院食堂吃上熱氣騰騰的飯菜。像這樣在養老院“搭夥”,每天三頓飯,收費20元。“有位89歲的馬老伯,以前每天都來這裡吃午飯,先在大廳裏彈一會兒鋼琴給大家聽。”金福第二養老院工作人員童文娟告訴記者,不久前老人突發腦梗,出院後在家裏養病,每天三餐由老愛人和護理員來取。
圖説:金福第二養老院向社區老人開放“搭夥”。邵寧 攝
長寧區共有34家養老機構,像這樣為社區老人提供助餐服務的超過一半。長寧區民政局副局長沈海燕介紹説,區老年人助餐點的設立採用“政府投入和社會資源相結合、就近便利和網格分佈相結合”的原則,2008年啟動時只有10家助餐點,平均每天1300多位老人用餐;2010年建成40家助餐點,就餐老人增加到2400多人;目前全區共建成54家老年助餐點,平均每個街鎮5-6個,就餐老人3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