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區:讓文明成為生態島的靚麗風景

2018-09-12 10:11:50|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讓文明成為生態島的靚麗風景 探索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崇明人“生態自覺”逐步改善

  9月11日,2018上海崇明生態島國際論壇舉行 “生態+文明”專題論壇,主題為“新時代·新鄉風·新生活”。建設“世界級生態島”,不僅意味著更高品質的生態環境、更加綠色的生産生活方式,還需要更高品質的人文環境。如何讓生態文明意識進一步“入腦入心”,讓文明成為生態島的靚麗風景?論壇上,上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顧駿等專家學者分別作了主題演講。

  在顧駿看來,如何將傳統文明和現代文明進行更好對接,關係到一個區域的整體文明素養。他認為,傳統習俗和現代文明各有獨特功能,兩者應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當守則守,當變則變,如此才能讓文明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有力“助推器”。

  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陳學明認為,“世界級生態島”給世界貢獻的不只是生態典範,更應是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生態島建設意義深遠,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崇明正在探索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這種生活方式應該具有如下基本特點:人和自然要和諧共生,人和人要和諧共處,人要真正成為自己生活的主人,通過改變生産方式來實現自我價值。“如今,這種變化正在崇明悄悄實現。”

  市委講師團成員、崇明區委黨校原常務副校長吳曉飛表示,推進 “崇德明禮、綠色低碳、現代文明”的鄉風民俗是建設世界級生態島和美麗鄉村的內在要求。“樹立正確的生態理念非常重要,比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些話有著‘把良好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等深刻內涵。”

  上海社會科學院終身研究員周山認為,世界級生態島,同時也應是世界級生態文明之島,除了世界一流的自然生態,還要有文明程度達到世界一流的人。“崇明人生存理念的與時俱進、道德素養和精神面貌的提升,是建設世界級生態島的重要內容。只有人的生態倫理觀、社會道德觀、人生價值觀與時俱進,才能促進自然生態品質不斷提升。”

  記者了解到,隨著生態島建設的深入推進,這些年來崇明人的“生態自覺”一直在逐步改善,生態理念和意識正融入崇明建設發展的方方面面。根據《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發展“十三五”規劃》,到2020年崇明要實現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全覆蓋,崇明在此基礎上“自我加壓”,力爭今年完成全覆蓋。在生活垃圾分類減量方面,崇明也走在了全市前列。

  本次論壇由崇明區委宣傳部主辦,崇明區文明辦與解放日報區域創新與發展研究中心共同承辦。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