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門見綠 散步見綠 綠化滿申城

2018-09-18 08:54:44|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改革開放再出發|推門見綠,散步見綠,綠化滿申城

推門見綠 散步見綠 綠化滿申城

圖説:靜安中環綠地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劉歆 攝

  40年前的上海,人口密集,綠在這座城市裏,無疑是珍貴和稀罕的。改革開放以來,上海堅持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城市綠化建設從慢到快、從少到多,從“見縫插綠”到“規劃建綠”。如今,漫步在這座城市的街頭小巷,處處綠意盎然,別具韻味。

  有一組形象比喻的數據,一直為人津津樂道,上海人均公共綠地指數由1949年的“一雙鞋”0.132平方米,到1993年的“一張報”1.15平方米,再至1998年的“一張床”2.96平方米。到了2017年,全市人均綠地面積已經達到8平方米。

增加城市“綠視率”的同時,優化植物配置,豐富組合形式等舉措,讓申城的綠化越來越有“看頭”。

推門見綠 散步見綠 綠化滿申城

圖説:200萬株鬱金香在大寧公園綻放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劉歆 攝

  規劃建綠,綠色大業有了“藍圖”

  “我多少次想像著這個城市的每一個人,早晨起來推開窗戶,吮吸著綠色的清香,親吻著綠色的芬芳,在姹紫嫣紅、綠樹蔥鬱當中,沐浴著和煦的陽光去迎接人生的挑戰……”1994年,帶著這個綠夢,胡運驊出任市園林局局長。當時,上海的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只比解放初增加了一個平方米多一點,全國城市排名幾乎是末位,很多老同志都替他捏了一把汗。

  “之前,上海的綠化是因地制宜見縫插綠。”説起這段歷史,胡運驊語氣裏帶著一份凝重,上海以前的綠化,為什麼不可能大發展?因為過去是小園林建設的概念,一個圍墻圍起來,峰迴路轉、步移景異,純觀賞性創造。“上海的綠化建設如果再走老路,就沒戲了。”他十分認同老局長程緒珂“生態園林”的概念和思路——生態優先,城鄉一體化發展,綠化主要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

  於是,上任後的第一件事,胡運驊著手先抓規劃。他和局裏相關同志一起研究了倫敦、巴黎、紐約、東京、新加坡和莫斯科等特大城市的所有綠化配置,完成了《邁向21世紀上海城市綠化的研究》和《上海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城市綠化的系統研究》兩大課題,並制定出新的綠化規劃。

  規劃可用5個字來概括——環、楔、廊、園、林。環:在上海內環、外環和郊環的兩側或一側造林。尤其是在外環線造外側500米、內側25米、全長98公里的林帶,規劃面積為6000多公頃。楔:在中心城規劃8塊楔形綠地,其中浦東5塊,浦西3塊。廊:在主幹道兩邊建綠地,讓綠色走廊成為往市中心輸送新鮮空氣的通道。園:在中心城區消除500米半徑內公共綠地服務盲區,每區至少建一個10萬平方米以上的綠地。林:在郊區大面積造林,這是全國首家從城鄉一體化角度規劃的林業建設。

  休閒樂土,中心城區多了“綠肺”

  20世紀90年代,上海的城市建設駛入快車道,18層以上的高樓一蓋就幾千棟。水泥森林起來了,白天吸熱,晚上放熱,裏面的空調都“撲撲撲”往外發熱,市中心形成許多“熱島”。“一到夏天,上海市民就生活在水深火熱中。”胡運驊説,他們與氣象局合作,運用衛星遙感技術對上海的熱島效應進行觀察。結果表明,夏季市中心的氣溫要比郊區高3℃-4℃。溫度升高了,又散不出去,就容易下暴雨,市中心就嚴重積水。

  於是,一份《上海綠化和熱島效應的研究》由市園林局和氣象局合作完成,一個“怎麼通過綠化緩解熱島效應”的課題拿到了市政府常務會上,提出了建設延中綠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幸列席會議的胡運驊回憶道,“大家辯論很激烈,主要是為了資金問題。韓正副市長介紹了如何通過自來水公司的改革,將節約下來的一年8億元補貼用於環境建設。然而,會上另一部分意見是:上海的錢少,下崗工人多,把建設延中綠地的錢用在發展實體企業上,就可解決幾十萬人的就業。最後,徐匡迪市長就拍板,延中綠地先搞一期,看看效果再説。”

  大綠地建設序幕在延中綠地拉開,由加拿大風景園林設計師協會主席文森特設計,他的設計理念是“藍綠交響”,與上海的生態優先理念完全吻合。市園林局招募了最優秀的施工隊伍,選擇了最好的樹,採用了最先進的技術,以最短的時間把一期工程完成了。經氣象局觀察,綠地使熱島效應得到緩解,綠地周邊地區白天降溫0.6℃,晚上降溫1℃以上,效果十分明顯。同時消失的還有老城區中倒馬桶、生煤球爐的現象,老百姓都拍手叫好。

  延中綠地建成後,徐家匯、大寧、黃興和虹橋路等一批大綠地緊隨其後相繼建成,如今中心城區已基本消除500米內公共綠地服務盲區的目標,一個個“大綠肺”不僅讓空氣更加清新,而且成為了人們的休閒樂土。

  儘管日子過去快20年,在胡運驊的記憶裏,有一個畫面依然清晰,為了建造徐家匯綠地,大中華橡膠廠要爆破拆除。當時整個廠像蘑菇雲一樣炸掉了,就在爆炸聲響起的時候,一旁的橡膠廠書記眼淚流了下來。“我問書記你怎麼掉眼淚了,他説這是好事,能想得明白,這讓我很感動,當時社會都是支持建綠的。”

推門見綠 散步見綠 綠化滿申城

圖説:銀杏全是秋的韻味 新民晚報記者 楊建正 攝

  品質提升,“春景秋色”添了風韻

  在上海的綠多起來後,對質的要求就提上了議事日程,“春景秋色”的理念就這樣應運而生。針對綠地景觀的提升,2003年市領導專門提出了“城市綠化要為上海增綠添彩”的要求。為此,市綠化局提出了實施“春景秋色”示範工程的想法。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春景秋色”通俗地講就是春天要看到開花植物,秋天要看到一些變色的色葉植物。

  要實現“春景秋色”,就要有新優品種。為此,上海綠化人通過系列課題研究和實踐,從國內外引種了大量適合上海氣候、土壤等環境條件的新優園林植物,並開展中試和産業化工作。當年,在春景佈置上有兩個亮點,一是在人民廣場種下108棵胸徑20公分左右的白玉蘭;二是在閔行體育公園千米花道集中種植海棠、桃花和櫻花。在秋色上,則是規模種植秋天變色的銀杏、楓樹等品種,如在四平路、人民大道形成觀賞性銀杏大道。

  要做好“春景秋色”,則必須解決三個困難。相關技術人員説,一是品種選擇,到底用哪些品種來展現和詮釋“春景秋色”,科研人員通過不斷篩選確定觀賞價值較高、姿態效果較好的品種。二是防止南橘北枳,比如銀杏葉在江蘇變色效果很好,種到上海效果就不理想,後來發現是晝夜溫差及溫度水分的不同所致。三是養護,以色葉樹種為例,如果養護水準低,秋風一刮,葉子就挂不住,等到要變色的時候就沒有葉子了,那就産生不了色葉效果。

  現在,國外城市在綠地和公園中的常見植物有兩千多種,上海現有植物900多種,其中也有自己研發的新品,比如上海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東方杉,是南京林業大學教授葉忠培從墨西哥落羽杉和中國柳杉的雜交中培育出的一個品種。

  如今,上海的春天,梅花、白玉蘭、櫻花、桃花、梨花、杜鵑……一波接著一波,頻頻刷屏;上海的秋天,銀杏落葉如黃蝶飛舞,楓葉紅得“楓”情萬種,桂香沁人心脾。“春景秋色”,美得讓人移步換景中不斷按下快門。

推門見綠 散步見綠 綠化滿申城

圖説:櫻花粉是春的浪漫 新民晚報記者 李銘珅 攝

  長藤結瓜,環城綠帶串起景點

  冬去春來,上海的“綠”越來越多,滿城綠色,申城猶如一幅浸染著生命之色的畫卷。開車疾馳在外環線道路上,一團團、一簇簇盎然的綠光迎面撲來,滌蕩著內心的風塵與疲倦。這道雅致的“綠光”,像一根“綠色項鍊”靚麗著城市容顏,又似一道“綠色屏障”護衛著城市環境。

  23年前,以改善生態環境和限制城市無序擴張為初衷,上海市借鑒國外經驗,開建城市和郊區間的柔性緩衝帶——環城綠帶,當初規劃定下“帶形綠地”與“塊狀綠地”相結合的佈局形態,被人們形象地稱為“長藤結瓜”。沿外環線道路的環狀綠帶為“藤”,沿途在用地條件較好的地方適度放寬,佈置大型休憩綠地,即為“瓜”。

  如今,蜿蜒的“綠藤”日漸粗壯,藤上的“瓜”也逐個敦實。如市民熟悉的濱江森林公園、顧村公園、閔行體育公園、文化公園、華夏公園、高東生態園、金海公園、申江路生態園都是“長藤”上有名的“大瓜”。綠帶變彩帶則是上海環城綠帶的另一特色。沿環城綠帶而行,濱江森林公園杜鵑似火,閔行體育公園有一個千米花道,徐匯濱江桂花飄香,顧村公園櫻花爛漫……

  經過多年的日常養護,環城綠帶已經成為上海市民每年賞花觀景的最佳去處。每年,閔行莘莊的梅花;浦東金海路的玉蘭;寶山顧村的櫻花、普陀紅柳路的垂絲海棠、二月蘭;浦東三林的黃山欒樹;康橋生態園的墨西哥落羽杉,早已成為環城綠帶的“明星”景點。

  環城綠帶的建設,經歷了100米綠帶一期、二期、400米綠帶、生態專項等四個建設階段,截至2017年底,已累計建成面積約3700公頃。至此,核心綠色屏障——98公里長的環城綠帶已基本貫通。

  最新統計數據表明,上海的城市綠化水準,從“量”和“質”兩方面都在發生著巨大變化,特別是近三年,上海每年新建綠地均超過1000萬平方米。更讓人可喜的是,推門看得見綠,散步走得近綠,休憩摸得著綠,市民真真切切享受到了這份“綠色大禮包”。

推門見綠 散步見綠 綠化滿申城

圖説:徐匯綠地 新民晚報首席記者 劉歆 攝

  【相關閱讀】“小多勻”布點 “廊園林”織網

   城在林中、居在綠中、人在花中,這樣的綠色情調,已不再只是一個夢。根據綠化市容“十三五”規劃,上海的這張綠網還將越織越密,城市綠化建設將注重“小、多、勻”布點,推動“廊、園、林”織網。

  走出家門口,市民身邊的公園綠地將越來越多。未來三年,上海將新建大型公園綠地3600公頃,包括世博文化公園、上海植物園北區、桃浦中央公園南片、三林楔形綠地、張家浜楔形綠地、東溝楔形綠地、黃浦江濱江綠地等,到2020年城市公園達到400座;新增松南、浦東老港、奉賢莊行3座郊野公園。

  隨著大型公園綠地的建成,綠化部門也留意到,城市中一些值得挖掘的“邊角料”區域,同樣適合建設小型綠地。市綠化市容局將探索“口袋公園—社區公園—地區公園”城市公園體系的構建,中心城區基本實現步行十分鐘可到達一塊公園綠地。

  城市綠道則是串聯自然空間、森林公園、郊野公園、公共綠地的綠色線性空間,打通生態空間“最後一公里”。未來三年,上海將完成600公里綠道目標,重點建設外環綠帶綠道、沿蘇州河、環淀山湖等綠道;新增立體綠化120萬平方米;新增大居綠地335公頃;新建林地20萬畝。

  不僅僅是綠色底蘊,上海正在從綠化走向彩化,並邁向珍貴化、效益化的城市生態建設。未來三年,上海將新增綠化特色道路21條,突出主題植物特色,集中應用一批觀花、觀葉、觀果的植物品種,如楊浦區新江灣城11條道路,種植北美楓香、黃連木、烏桕、無患子等彩葉樹種,虹口區大連路以北美海棠、帚桃、束花茶花為特色,嘉定區棋盤路以櫻花、美人梅、月季為特色,閔行區滬閔路以三角梅、毛鵑、鳳仙為特色,松江區江學路以海棠、櫸樹、無患子為特色,奉賢區南亭南奉公路以銀杏、安吉拉、束花茶花為特色。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