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上首批不用化肥和化學農藥的大米在崇明開售

2018-09-23 17:03:56|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編輯:彭麗 |責編:李玥

  國際在線上海微網消息(陸琲嘉):首屆“中國農民豐收節”來臨前一天,水清土凈的崇明為市民遊客奉上了一份豐收大禮:立夏播種、小滿插秧、夏至抽穗、深秋收割,歷經115天自然生長,首批崇明“兩無化”(不用化肥和化學農藥)大米于9月22日起正式上市。這是上海市首批全程採用“兩無化”方式種植的大米,每一粒米都顆粒飽滿、香氣濃郁,和普通米相比口質地更軟、色澤更亮,吃口更香糯,將全部通過指定電商平臺線上銷售。

  從9月22日至24日,崇明區將在浦東新區上南路168號世博源3區B層連續舉辦三天“兩無化”大米展示會,開展展示、試吃等活動。

  崇明探索“兩無化”種植模式水到渠成

  探索種植“兩無化”水稻,是崇明農業今年結合“高科技、高品質、高附加值”的發展目標探索的一項新舉措。今年,崇明主動對標最高標準,在全區水稻規模種植基地中遴選了1萬餘畝優質水稻田,探索研究“無化學農藥”及“無化學肥料”的“兩無化”種植模式,其中僅有500畝水稻在國慶節前上市供應。這些水稻生産基地只施用由農業技術部門科學優選的水稻有機肥品種,並嚴格做好生態環境指標測試監控,確保有機肥品質安全。同時,基地採用“稻鴨共生、稻蟹共生、稻蝦鱉共生”等立體種養模式,採用養草滅草、以水控草等生態防治措施和安裝太陽能殺蟲燈等物理防治措施避免病蟲草害。

  用傳統眼光來看,種水稻要“不施化肥、不打化學農藥”,似乎有點不可思議,幾近不可能。不過,崇明探索種植“兩無化”水稻有天然基礎和優勢,是水到渠成之舉。崇明四面環水,天然阻隔屏障了外界有害物質對島內自然環境的污染,河口沖積島的土質呈弱鹼性,最對水稻的“胃口”。近年來,崇明生態廊道建設、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全覆蓋等工作進一步梳理了全域生態肌理,目前全域超過98%的耕地土壤環境品質達到1-2級標準,地表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達80%,環境空氣品質優良率達78%,遠超全市平均水準。

  而且,近年來崇明的生態循環技術已比較成熟,立體種養、複合農業模式已在不少合作社生根開花,首批入選的5家“兩無化”水稻指定生産基地都具有成熟且已實踐多年的生態循環生産模式。比如,春潤合作社此前就以低密度的水稻種植結合低密度的小龍蝦、鱉養殖,形成植物、動物、微生物共生互利的生態系統,無需投喂人工飼料,不對環境造成壓力。

  科技賦能、專家支撐,服務水稻生長銷售全過程

  高科技的助力,為今年崇明“兩無化”水稻種植提供了強大賦能。在崇明“兩無化”水稻種植基地裏都安裝運用了土壤、水質、氣象及視頻等物聯網感測器,能實時智慧追蹤水、土、氣等水稻生長環境的變化,系統終端在完善農業信息數據收集的基礎上還能進行分析預測,進行農事行為識別、水稻生長週期識別及水稻病蟲害識別檢測等,已初步實現對稻田內的農事行為監管、水稻生長的監控及病蟲害識別等方面的綜合智慧管控。

  在種植、收穫、加工、流通等各環節,系統都可自動識別相關作業並記錄信息,這些信息和大米上市前的檢測結果都將濃縮進一個二維碼,貼在相應批次的大米包裝袋上。消費者用手機一掃,就能看到一袋大米全生命流程的詳細“檔案”。今後,“兩無化”水稻田智慧管控的相關經驗將進一步完善提升,並應用於農業其他領域。

  除了科技力量,人才力量也為崇明“兩無化”水稻成功上市助力不少。今年,崇明專門組建了“兩無化”水稻種植專家技術團隊,對相應種植基地給予全程技術指導和監管,區級層面還有資深農業科技人員點對點全程跟蹤服務指定生産基地,提供指導和幫助。

  “崇明米道”為“兩無化”大米唯一銷售渠道

  優生態、高標準、嚴科技,如此種植出來的“兩無化”大米,堪稱“米中貴族”。此前,崇明區積極對標歐盟、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優質大米指標,由國內知名權威農業專家出具生産環境及産品品質評價標準的專業論證,最終形成崇明“兩無化”大米特有環境和産品評價指標體系。稻米加工環節,崇明選擇先進的生産加工設備,聘請專業加工團隊,産出的崇明“兩無化”大米每百克蛋白質含量、碳水化合物含量等各項指標均明顯高於國標。

  為讓廣大市民品嘗到的大米更加安全可靠、富有營養、口感出眾,本次崇明“兩無化”國慶米堅持“八大統一”:統一優質種源、統一生産規範、統一加工流程、統一冷鮮儲運、統一包裝設計、統一品牌推廣、統一銷售平臺、統一售後服務,實現從“售谷”到“售米”的轉變。

  首批崇明“兩無化”大米只能通過在線方式購買,微信小程式“崇明米道”是官方唯一指定銷售渠道,集中對外進行銷售及服務。目前,崇明“兩無化”大米只銷售一種規格,即6斤的禮盒裝,售價統一為298元。今後,隨著其他種植基地的“兩無化”大米陸續上市,“崇明米道”銷售平臺將進駐微信商城及天貓商城等,進一步拓寬線上銷售渠道。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