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21.88% 到2020年將達到25%

2018-09-26 09:02:59|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在地鐵站遇見“院士”,聆聽諾貝爾獎得主的公眾講座,參與城市科普定向越野賽,到社區科普大學“聽聽課”,“朋友圈”秀一秀科學生活.....記者從9月25日上午召開的上海市科協第十次代表大會上獲悉,上海近年來一直是全國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最高的地區。根據不久前召開的首屆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上發佈的信息,今年上海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為21.88%。在上海,“科學”不再只是科技工作者的科學。對普通公眾來説,它或許比吃喝玩樂更具吸引力,更有時尚范。

  “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公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在四大職責指引下,上海市科協自2011年第九次代表大會以來,通過一系列科普探索,打造全市200萬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家園,更不斷擴大科普創新“朋友圈”,吸引市民愛科學,愛生活。

  公民科學素質持續上升

  從2010年的13.74%,到2015年的18.71%,上海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已經連續兩次位居全國第一。根據上海“十三五”科普規劃,到2020年,上海市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還要繼續攀升,達到25%。如何持續突破?

  讓科學走出殿堂,讓科普到市民中去!2014年,上海開通首列“科普號”地鐵列車,目前已覆蓋14條地鐵線路、2萬多個地鐵公交移動終端;人流最密集的南京路、淮海路、徐家匯等上海主要商圈,200多塊戶外LED大螢幕滾動播出科普作品;全市800多個社區擁有科普畫廊、樓宇電子屏,基層居委會還開設科普電子閱報欄;普陀“社區科普圈”、崇明“科普早市”等科普特色活動廣受歡迎……

  七年來,市科協系統共舉辦科普宣講活動54萬餘次,參與公眾超過3000萬餘人次。“十三五”期間,上海市重點實施青少年、城鎮勞動者、領導幹部與公務員、社區居民、農民等五大人群科學素質行動。剛剛結束的2018年上海市“全國科普日”活動,97%以上的活動在基層展開,從講座、科普教育基地開放,到社區活動、企業開放和實踐探究項目,從市級層面延伸至各個區、街鎮等近3000項活動,一張越來越“接地氣”的科普網絡,激發起市民的好奇心,網住了市民的科學心。

  家門口的“科普大學”

  科普不只是看看節目,聽聽講座,更要與時俱進,明辨科學流言。自2015年起,市科協開始打造“上海社區科普大學”——老師是上海科學界各專業領域的名家名師,課程內容既有公共安全、營養健康、醫藥衛生、信息安全、智慧生活等百姓身邊的科學熱點,更有太空探秘、低碳生活、軍事科技、新能源開發等有趣的科學前沿。當然,社區科普大學的“校舍”不必再造,上海各區縣完備的社區教室是現成的科普課堂。目前,社區科普大學已在全市設立1000多個教學點。

  科普大學還充分利用網絡雲平臺。由上海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上海社區科普大學網絡教育資源平臺,內容包括雲中科普在線、雲中科普機器人、雲中科普學堂三個資源分平臺。“雲中科普在線”採用客戶端菜單選擇方式學習,收錄了數百集相關科普講座視頻、科普電子書、趣味測試等科普資源。“雲中科普機器人”收錄了可精準搜索的健康養生類等實用科普文章數十萬篇。

  離開電腦,邊走邊看,“低頭族”們下載“雲中科普學堂”,就像在手機裏聘請了一位博學多知的“私人科學家”。他不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能隨時求證紛紛擾擾的“科學流言”,點播科學大師雲集的上海科協大講壇、預約層出不窮的最新科普活動……“雲中科普學堂”採用慕課(大規模、開放式、在線課堂)平臺技術開發,上線運行“公民科學素養與提高”類課程30余門。借助“互聯網+”,市民可隨身攜帶“科普學堂”,不受時間、地點、人員等限制,實現全程全時空的科普學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