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匯:老宅盼新生 融入風貌區最好年華

2018-09-25 08:54:46|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老宅盼新生,融入風貌區最好年華 徐匯衡復風貌保護區內歷史建築以“留改拆”為契機,找到各自理想歸屬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0

圖:歷史悠久的黑石公寓,此處及周邊未來將作為音樂空間向市民和音樂相關人士開放。本報記者袁婧攝

  這是兩幢位於衡復風貌保護區內的優秀歷史建築,直線距離不過數百米。一幢,因筒瓦坡頂、斷檐山花以及小拉毛米白色外墻而得名“修道院公寓”;另一幢,則因填充墻體及部分構件用黑石石材而名“黑石公寓”。

  這兩幢年逾九旬卻特色鮮明的保護建築,在歷史長河中有著不同軌跡——前者,最初是英商私宅,上世紀50年代至今很長一段時間內用作徐匯區湖南路街道辦公所在;後者,曾是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辦公場所,此後底層由徐匯區房管局使用,二層以上則為居民住宅。

  如今,兩幢老宅卻在梧桐樹下有了交集,找到了各自理想的歸屬——今年起,徐匯區相關部門將老宅內的辦公場所紛紛騰挪出去,按照“修舊如故”進行修復,未來,修道院公寓將成為衡復風貌保護區展示廳,而黑石將打造成與交響樂有關的種種藝術空間。

  今年底明年初,這兩幢老宅將重啟大門,向公眾開懷,延續傳奇與輝煌。

  人們來這裡看什麼,光“兜”建築夠不夠

  蔡瑋,徐匯區文化局文化遺産科科長,她此前的身份是湖南路街道歷保辦負責人。自打街道“駐紮”在修道院公寓辦公,幾乎每天都會“婉拒”一些欲走進建築內一探究竟的訪客。訪客中,有些是路過的遊人,有些是專程趕來探訪的歷史建築愛好者。因為辦公場所的一道門,這些好奇心都被擋在門外,未免可惜。

  在衡復風貌區推進“留改拆”的過程中,別人眼中“擁有優渥辦公條件”的湖南路街道卻力推遷址,“每個人心裏都明白,應該為這座老宅尋一個更好的去處”。

  街道工作人員透露了這樣一個細節:當遷址消息傳來,全街道上下沒有一人抱怨,大家都迅速拾掇手頭工作,在第一時間輕輕離開。

  當大家真的能走進這裡,究竟看什麼?光兜兜看看建築本身夠不夠?

  關於騰挪出的空間功能,相關部門也曾考量許久。根據建築本身的地理位置和構造特徵,最終確定將這裡作為風貌區集中展示廳。據徐匯區文化局局長陳澄泉介紹,目前,衡復風貌區內很少有系統性、歸納性的回顧與展示,因此,修道院公寓未來將在一層開設展示廳,提供詳盡資料。公眾在這裡不僅可以近距離觸摸修道院公寓的種種細節,更能全方位了解整個衡復風貌區的前世今生,其中包括:參觀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實物擺件,並通過多媒體互動方式,主動了解、查詢感興趣的珍貴故事和信息。建築二樓,則將開設以歷史、人文為主的風貌區書店,三樓的露臺經過整修也將作為人文新空間而對外開放,讓人們多一個角度來看衡復。

  而不遠處,一度功能“混搭”的黑石,也依據其所在的區域特質設立新功能、塑造新氣質。地處復興中路的黑石,毗鄰上海音樂學院,一街之隔就是上海交響樂團,一墻之隔是法式居民老宅克萊門公寓,周邊也有大大小小與音樂相關的店舖。

  原先“游離”在音樂之外的黑石,修繕後將承載起音樂藝術的屬性,融入這個被藝術所深深浸潤的街區。據介紹,經過修繕後的黑石未來將作為交響樂團的延伸及配套設施,比如,一層將被打造成一千平方米的音樂主題書店,售賣各類音樂書籍、樂譜、黑膠唱片、文創産品等;同時,和上海交響樂團合作,這裡將開設一些音樂大師工作室,建造多功能演藝廳,舉辦小型音樂演出等。改造項目既尊重老宅原本風貌,也匹配上更適應街區特質、現實需求的特色功能,豐滿街區的音樂業態,也吸引更多國內外優秀的音樂資源入駐。

  一磚一瓦總關情,老建築在細節中重生

  未來美好,而當下,這兩處老宅正經歷最嚴苛、最繁複的細節修復,如同繡花一般,按原樣式、原材料、原工藝進行修葺保護。

  黑石公寓的建築是磚混結構,並採用折衷主義建築風格(即任意模倣歷史上各種建築風格,或自由組合各種建築形式,不講求固定法式,只講求比例均衡,注重純形式美),這種富有歷史年代感的“混搭”卻給修繕工作帶來了不少困難。比如,黑石大門入口處是挑出的大門廊,用雙石柱支撐,造型獨特;門廊上方為露臺,露臺上是逐層收小的弧形雕砌鏤空陽臺;而正廳內入口處頂端帶有雕花的石柱及樓梯也有著鮮明的中世紀儀式感。公寓內部,走廊隨處可見馬賽克拼貼的各種精美圖案;墻面都是不飽和的莫蘭迪色系……負責修繕的設計單位戲稱:誰都沒想到,黑石硬朗的漢子錶面下,竟有顆柔軟的少女心。

  為了盡可能保持原汁原味,相關設計單位在修繕籌備期蒐集了大量的公寓歷史照片,並主動召集當時的住戶,了解建築原本的細節情況,並召開專家論證會議,讓這裡的一磚一瓦都變得有跡可循。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黑石公寓建成後數十年間曾被加建了兩層建築,並連接原建築,對於這塊區域的修繕,工作人員找來專家做結構檢測和抗震檢測,以找到維護墻體和結構的最佳方案。

  拱券窗洞、券齒線腳,螺旋形柱,鑄鐵窗柵……修道院公寓有著眾多典型西班牙建築的細節,此次修繕中,屋頂上的16個煙柱便是亮點之一。負責修繕的工作人員介紹説,和傳統的長方形煙柱不同,它是一個比較特殊的不規則體。為此,工人們要先用木材打造出匹配的模具,然後用水泥製造成模,最後再用黃泥砂漿在外表進行覆蓋,以便完美呈現年代感。

  嚴謹出真章。一道道工序,考據一磚一瓦,老建築在悉心的修復中煥若新生,也為承載起新功能而釀足情緒,做好準備。

  “回憶殺”還不夠,邀請更多人留存城市新記憶

  每一幢老建築都是城市文化的表達,都承載著一段獨特的記憶。作為上海保護規模最大的歷史風貌區,衡復風貌保護區內匯集了來自世界各國、各類建築風格的精華元素及代表建築,有著“萬國建築博覽會”美譽。區域內有950幢優秀歷史建築、1774幢保留歷史建築、2259幢一般歷史建築,一大批知名藝術界、教育界、商界的傳奇人物曾在此居住。

  但對於衡復來説,光有“回憶殺”還遠遠不夠。借由城市更新的路徑,這個充滿傳奇故事的風貌區開始探索更有現實意義的新課題——街區面貌的重構、文脈的傳承、業態的調整、精細化的治理,以及居民的宜居和高品質生活等。“她希望以一種更親和的姿態歡迎更多人來探尋、創造屬於這個城市新的記憶。”區文化局相關負責人這樣注解。

  近年來,不少完成修繕的老建築已紛紛揭開面紗,走近公眾,如巴金故居、張樂平故居、柯靈故居等;人們也可以掃描二維碼,通過三維動畫和語音導覽的方式細細品味老建築,如布哈德住宅。隨著更多塵封的大門開啟,未來,人們還能走進老建築聽一場音樂會、看一場文藝表演,逛一下文創書店……

  當下,區相關部門已成立歷史建築材料實物信息庫,建立“一幢一冊”的保護檔案,制定《優秀歷史建築保護修繕技術規程》,全面提升建築精細化管理及修繕水準。年內,還有一大批知名老宅將陸續開放並用於公共服務,比如原區政協禮堂所在地將還原成以夏衍舊居為標誌的開放文化空間,草嬰書屋也將打開大門。有品位的載體越來越多,風貌區的故事有了更好表達,也越來越值得咀嚼品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