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醫院血管外科研究登《柳葉刀》子刊 “白骨生肉”成為現實

2018-10-08 09:09:11|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難治性重度缺血、肢體壞疽,以往只能接受截肢治療、致終身殘疾的患者,如今通過自體幹細胞移植治療,可逆轉壞肢並恢復如初。傳説中的“白骨生肉”“生死肉骨”,因醫學創新而成為現實。近日,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血管外科主任、血管外科研究所所長符偉國教授指導,幹細胞移植亞專科主任董智慧教授帶領血管外科、血液科和風濕免疫科等多學科團隊完成的自體幹細胞移植治療難治性重度肢體缺血最新研究結果,在《柳葉刀》雜誌的綜合性子刊《EBioMedicine》發表,獲得國內外同行高度認可。

  隨著人口老齡化、高脂飲食、糖尿病、吸煙等致病因素的日益增加,肢體動脈閉塞性疾病的發病率逐年升高。2010年全球範圍內,外周血管疾病患者超過2億人。符偉國介紹,目前對肢體動脈閉塞性疾病的主流治療方法,是通過開放或腔內微創手術重建血運,但超過30%的患者血管不符合重建條件,這種情況被稱為“難治性重度肢體缺血”。正因此,6個月內踝上截肢率和死亡率分別高達40%和20%。更令人痛心的是,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亞洲人群發病率顯著高於西方國家,總截肢率高達43%,踝上截肢率12%至31%,34.8%的患者在42歲前喪失勞動力。

  董智慧介紹,與現有主流手術在原有血管上“疏通、改造”不同,幹細胞移植主要通過把人體中可以長血管的細胞提取出來,種植到缺血肢體中,形成新生血管來改善血供,從而規避了原有血管重建後容易再閉塞的弊端,為治療難治性重度肢體缺血帶來新的希望。2009年起,中山醫院團隊于國內率先開展“純化自體外周血CD34+細胞移植治療重度肢體缺血”,至今完成自體幹細胞移植共122例,顯著降低致殘率,有效地促進了年輕患者勞動力的恢復,顯示出良好的早、中、遠期療效。現有統計顯示,經幹細胞移植治療的病人,6個月保肢率由60%提升到84%,16個月保肢率仍然保持在84%,48個月保肢率 91.2%,42歲以前勞動力喪失率由34.8%降低至18%。

  此次 《柳葉刀》雜誌綜合性子刊《EBioMedicine》發表最新成果,是已知國際上首次自體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和純化CD34+細胞治療炎性難治性重度肢體缺血的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結果顯示:兩種細胞移植方案各具優勢。前者主要優勢在於規避了細胞在純化過程中丟失,適用於幹細胞動員能力較差或多條肢體缺血的患者;後者能更早緩解靜息痛,更適用於進展較快的患者。此外,移植物中的炎性細胞極少,幾乎不會引起移植區域的脹痛。專家評價,來自中國上海的研究結果,為幹細胞移植細胞種類選擇的細化提供了有力依據,為進一步推進該方向研究和臨床實際應用奠定堅實基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