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戈登首次訪滬

2018-09-12 09:49:03|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幹細胞治療路很長,急不得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戈登首次訪滬,表示核移植更有可能用於臨床

  “對於幹細胞治療,大家必須保持耐心,不能操之過急。”在9月11日開幕的2018國際臨床和轉化醫學論壇上,首次來滬的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英國劍橋大學教授約翰·伯特蘭·戈登在提及近年來十分火熱的幹細胞治療時如是説。

  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戈登就發現,將一種青蛙腸道細胞的細胞核轉移到其卵母細胞中,最終這些細胞有一部分發育成了小蝌蚪。由於發現了 “細胞重編程”的過程,他于2012年與“多能幹細胞之父”、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一起分享了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經過多年發展,人們已開始將這種成熟體細胞通過“返老還童”改變“職業”的技術運用到疾病治療上,而且對它的期望越來越高。戈登認為,目前幹細胞治療尚處在比較初級的發展階段,很多問題需要一步步來解決,切不可心急。

  “目前,對於僅由一種細胞損傷引起的疾病,用幹細胞治療是可行的。”戈登在昨天的論壇報告中,介紹了他的實驗室最近用幹細胞來治療黃斑變性的案例。黃斑變性是一種眼部疾病,其病理機制主要為黃斑區結構的衰老性改變,致使視力衰退,甚至失明。在長期研究的基礎上,戈登提出一種新的診療手段——從病變細胞中取出細胞核,放入卵母細胞中培育全新的視網膜色素細胞,再用新細胞替換已損傷的細胞。

  戈登同時提到,他的一位在美國著名高校做研究的學生,將體細胞轉換成胰島細胞,用來治療糖尿病。“這都是目前能支撐臨床應用的技術,但如果涉及多種細胞,情況就複雜了。”他説,目前科學家並不清楚這麼多細胞在器官組織裏的排列組合是怎樣的,所以儘管能夠分化出不同種類的細胞,卻還無法將其組合起來,解決由多種細胞損傷引發的疾病。

  這位85歲的英國老爺爺多年從事核移植研究,對於這幾年大熱的多能幹細胞有著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核移植比多能幹細胞所産生的幹細胞品質要好,也更安全,將來更有可能應用到臨床。

  對於中國學者近年來在基因編輯、克隆等領域所做的出色工作,戈登給予高度評價,希望與中國同行有更多交流與合作。去年底,他為上海學者孫強發表在《細胞》雜誌上的體細胞克隆猴論文撰寫了評論,稱其為“一項里程碑式的工作”。他説,這項工作攻克了體細胞核移植技術原有的技術瓶頸,一個定制化卵母細胞克隆非人靈長類的時代由此開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