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造“北斗數字牧場” 用衛星幫牧民趕牛羊 每戶降耗超萬元

2018-10-11 10:30:19|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如今,中國已成功發射了多顆北斗導航衛星。我國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全球組網也邁開了堅實的步伐。然而,北斗衛星在某些技術應用方面所蘊含的“上海元素”,有些還不完全為人所知。例如,給大草原上的牛戴上一個特製的項圈,牛跑到了什麼地方,牧民們都可以遠程看得一清二楚;如果自家的牛一旦跑遠過界了,還能立即提醒,把它攆回來。這樣的北斗應用,早在十年前就由華東師範大學和有關的科研院所展開了聯合攻關。

  數字牧業省力省錢

  不久前,華東師大地理科學學院院長、地理信息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劉敏教授,收到杭錦旗政府送來的一面錦旗,感謝華東師大的張雷教授和王遠飛副教授。

  2007年初,上海市科委資助華東師大、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幾家科研單位開展了一個名為“基於位置的移動信息服務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示範”的科研項目。當時在中科院技物所工作的張雷博士,主要負責衛星導航定位信號的地面增強和高精度應用。有一次,他與王遠飛探討如何將這項研究成果應用於實踐中開展應用示範。他倆不約而同地想到了茫茫大草原,於是便聯繫了內蒙古師大和杭錦旗農牧局,並隨即開始了實地考察、元部件選型、性能測試、軟體開發和現場試用等工作。這期間,在很少的科研經費支撐下,他們排除各種困難,在杭錦旗農牧局的大力支持下不斷對技術進行修正,在相關企事業單位的資助下終於磨礪出了硬體産品和系統軟體。2014年7月,張雷和王遠飛再次赴杭錦旗,同時還帶上了中國航天772所、上海宇芯科技有限公司等單位的專家,較為完整地將“衛星放牧系統”升級為“數字農牧業”,最終實現了上海的科技原創成果與內蒙古畜牧養殖産業的精準對接與合作。

  張雷介紹,利用衛星導航定位和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大大提高了牧區的生産效率,節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僅牧井遠程控制一項,每次牧井的遠程控制就能免除牧民在冰天雪地的無人區靠騎摩托車或騎馬來回幾十公里奔波的辛勞。“我們和當地農牧局算過一筆賬,就庫布奇沙漠區域的牧民來説,如按牧場離牧民家50公里來計算,一年裏單給牛飲水就要騎摩托車至少27000公里,燃油費9000元以上;而且,摩托車在沙漠地區使用不到一年時間就會接近報廢,這項損耗費也將達5000元左右。實現了遠程放牧之後,每戶牧民年均降耗至少1.4萬元。不僅如此,牧民們節省下的時間還可以從事其他副業,從而可以更快地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他説。

上海造“北斗數字牧場” 用衛星幫牧民趕牛羊 每戶降耗超萬元

圖説:北斗數字牧場

  北斗導航再辟新路

  兩天前,杭錦旗有關部門與華東師大地理科學學院和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簽署了深化合作戰略協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全面深入推進當地的“數字農牧業”示範基地建設。

  整整十年,張王兩位科研人員結合杭錦旗沙漠放牧的實際情況,不斷優化並形成了基於中國北斗為主的地理信息放牧系統。這是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産-學-研-用”的一次大膽嘗試,有助於科學技術快速轉化為生産力。張雷説:“其實,這些年來,我們利用‘互聯網+’的思維模式,充分發揮中國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應用特點,將低功耗無線物聯網技術、無人機數據採集技術、大數據挖掘和分析等技術融為一體,進一步開發了‘低功耗超長時北斗項圈’、‘無人機牧區數據採集系統’、‘北斗數字牧場數據管理平臺’、‘牧區資源的生産管理和品質控制系統’和‘內蒙古農牧業投融資管理平臺’等相關技術與系統。這項科研成果確實為牧民們提供了新的牧業管理方法。”上海宇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蔣玉東認為,該系統通過一個聯通消費者、牧民、供應鏈從業者、金融機構、政府管理者的大數據平臺,能全面提升內蒙古優質畜牧業的生産效率和經濟效益,促進食品安全、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牧區經濟的可持續綠色發展。

  “北斗數字牧場”的出現,意味著中國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已在內蒙古杭錦旗沙漠地區開闢了一條大規模應用的新路。有業內專家評價説,這項新技術也完美印證了“北斗的應用只受限于您的想像力”這句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