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定將對4條彈硌路進行保護性修繕 再現老上海風貌

2018-10-26 10:54:39|來源:解放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重鋪彈硌路,再現老上海風貌 嘉定婁塘古鎮將對4條彈硌路進行保護性修繕

  在被踩得锃亮的彈硌路上“鬥雞”、捉迷藏,或是坐在“吃飽了氣”的自行車后座上享受“彈簧屁股”……彈硌路,承載著許多老上海人的共同回憶。

  不過隨著城市發展,這種曾經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彈硌路越來越少,市中心尚存的幾條彈硌路,幾乎分散各處且都出於景觀需要。如果要問上海保存最完整的彈硌路群在哪,這就不得不提到位於嘉定的婁塘古鎮。這處鼎盛時期街巷幾乎都是彈硌路的古鎮,目前還剩不到10條彈硌路仍在使用中,其中最“年輕”的可能都過了一個甲子。

  作為歷史文脈傳承的一部分,保護彈硌路留住城市記憶的呼聲越來越多。記者最新獲悉,繼去年成功修繕270米的人民街後,最近,包括蔑竹弄、勞動街、瞿家弄、中大街在內的4條彈硌路保護修繕工作也已正式啟動。預計到明年春節前,婁塘古鎮將擁有總長約808米的彈硌路群。

  手工鋪就

  看似簡單,背後門道卻很多

  “硌路”在上海話裏是“街道”的意思,點睛之筆正是“彈”字。彈硌路又稱“彈街路”、“片彈石路”,是用花崗石塊鋪成的,只是那花崗石塊並不打磨成平整統一的方形,而是大體上加工成上大下小的方錐形石塊,不僅石塊表面不平,且石塊之間有縫隙,所以車子從上面駛過的時候,車輪不由得蹦蹦跳跳,於是得了“彈硌路”之名。

  “這路面既要縫隙間隔均勻、大小平均,才能讓石塊穩穩地嵌在路基上,同時又讓行人走得穩走得安全,這分寸靠的就是工人的手藝。”負責此次修繕的嘉定工業區管委會市政科工作人員倪善忠告訴記者。

  除了手藝,考驗的還有工人的耐心和細心。比如石片的厚度要控制在11-12釐米之間,這是因為,石片過厚的話材料成本太高,過薄的話無法與灰砂黏合緊密,被車子反復碾壓後容易跳脫路基。再説粘石片的“膠水”,這種叫灰砂的“膠水”是將黃沙和水泥以3:1的比例混合而成,對於熟練的工人來説,調配適量的“膠水”也是門技術,量多了“膠水”容易粘合力減弱,量少了則拖慢整個工程的進度。

  正因為這看似簡單,背後門道卻很多,所以即便是熟練工,一天8個小時頂多也就只能鋪好五六個平方米的彈硌路。

  修繕原則

  使用需求和風貌保護兼顧

  據倪善忠介紹,因為彈硌路的日漸消亡,這種石塊並不好找。慶倖的是,早在2015年,婁塘古鎮所在的嘉定工業區管委會就有了對古鎮彈硌路進行保護性修繕的想法,在經過了前期論證、資金籌措、方案論證等步驟後,于2017年啟動了人民街彈硌路的修繕。

  在此期間,他們也不斷聽聞有些地方的彈硌路在消失,就主動聯繫當地,收購一些舊石片,保留在倉庫裏留待他日之用。同時,在蘇州、宜興等地,他們也聯繫到了一些採石場以補石塊不足。

  “除了風貌保護的考量,也希望通過修繕還當地居民一個更好的出行環境。”倪善忠表示,由於年代久遠,婁塘古鎮裏的彈硌路雖仍在“服役”,但道路已經呈現出了中間凸起、兩邊凹陷的情況,而老舊的排水管已經無法順利將積水排出。所以在進行修繕前,還要先對地下老舊的鑄鐵自來水管等進行擴容。擴容工程結束後,將會將混凝土鋪在道路上,最後再是彈硌路面的手工鋪就。

  與此同時,為了避免機器翻挖路面時的震動造成老街房屋結構破壞,因此4條馬路上的石塊都採用人工翻挖的方式,將石片仔細取下後,經過初步篩選剔除那些嚴重破損不可用的,統統收納在倉庫裏,等待路基修整後再行鋪設彈硌路。

  倪善忠告訴記者,老的彈硌路路基很多都是煤渣鋪就,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的經濟條件所限,另一方面是道路並不通汽車,煤渣築就的路面基底荷載無恙。如今古鎮雖依舊,但彈硌路的一些路段也會通行汽車,所以這次的路基會做成混凝土,然後再手工鋪設石片。“下新上舊,既考慮使用需要,又保護了風貌。”

  據介紹,此次修繕的彈硌路涉及中大街段(人民街-婁塘路),全長167.83米;瞿家弄段(大北街-中大街),全長186.71米;勞動街(蔑竹弄-瞿家弄),全長100.32米;蔑竹弄(大北街-窯灣裏),全長82.96米。道路寬度基本都在2-3米左右,少數路段可達4米寬。

  假如一切順利的話,預計到2019年春節前夕,所有修繕工程將完成。屆時,會成為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彈硌路群。

  歷史淵源

  曾在大街小巷隨處可見

  説起來,彈硌路曾經在上海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淵源最久可以追溯至明清時期,當時高級的道路為磚路或石板路,低級的是彈硌路或土路。上海開埠後,彈硌路著實風靡了一陣。1910年起,上海的主幹道路逐漸鋪設瀝青路面,而一些較小的土路、煤渣路改為彈硌路。

  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也曾見證過上海的這段歷史。1922年,他曾到上海原南市區參觀,走在那裏高高低低的彈硌路上。陪同者向他表示歉意,不料愛因斯坦卻説:“不要緊,意大利的街道上也鋪著這樣的石頭呢。”

  上世紀50年代,彈硌路因施工簡單、翻修容易、透氣性好、滲水性強等優點,在上海的總里程曾達到800公里(400多條)。其中,1958年辟築的河南南路長1617米,寬約20米,方塊石路面,是當時上海最寬闊平整的彈硌路。

  擁有600多年曆史的婁塘古鎮,明朝期間的道路多為青石板路,但青石板路濕滑,易長青苔。到了清朝,彈硌路開始大規模鋪設。倪善忠説:“這次修繕的馬路中,最年輕的大概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修建的,在我爺爺小時候,中大街已經是彈硌路的模樣,保守估計,最年長的彈硌路大概有百年曆史了,我小時候也常常跟爺爺去中大街買東西。這次能負責中大街的修繕,覺得特別有感觸。”

  “婁塘一鎮,雖係彈丸,而所産木棉布匹倍于他鎮,所以商客鱗集,號為花布碼頭,往來貿易歲必萬餘(銀兩),裝載船隻動以千計。”水系交錯的婁塘古鎮曾以民風敦厚商業繁茂著稱,直到百年前依然是商業重地。

  如今,雖繁華與規模不再,但街巷格局基本留存下來,基本沿著當地最重要的兩條水系婁塘河與橫瀝河而建,所以當地有“婁塘街,條條歪,七曲八彎十七八個天井堂”的説法。

  在老嘉定人的記憶裏,婁塘古鎮內比較成規模的街巷19條,基本都是彈硌路,二三層黑磚瓦房在街道旁依次展開,菜販的叫賣聲、自行車駛過的鈴鐺聲,是記憶中最熟悉的聲音。

  不過,進入到上世紀70年代以後,為改善路面狀況和地下管線,上海的彈硌路開始了分批改造,為了節約費用,一部分路面直接澆築瀝青,作表層處理,彈硌路就此被埋入地下。有些小街巷的居民,則各家自掃門前雪,在門口直接鋪上水泥,形成石頭和水泥混雜的路面。漫步在婁塘古鎮裏,也時不時能看到這樣的路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