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話版《茶館》下月亮相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

2018-10-30 09:04:21|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四川話版《茶館》下月亮相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 老裕泰茶館入蜀“撞開”一扇窗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四川人藝方言版話劇《茶館》劇照。 (資料)

  四川人藝方言版話劇 《茶館》將於11月20日—22日亮相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媒體見面會開始前,秦仲義扮演者孔斐去老西門遛達,“那是我小時候成長的地方,當年小學的建築還在,不過已變成敬老中心了。”扮演常四爺的楊新州與上海同樣有緣,他是上海戲劇學院1981級學生,台下不少嘉賓是他的校友。

  情節“四川化”成為突破口

  作為北京人藝經典保留劇目,著名作家老舍筆下《茶館》截取戊戌變法後、軍閥混戰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前夕三個時代,通過北京老裕泰茶館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揭示了近半個世紀中國社會眾生相。自1958年北京人藝首演《茶館》以來,場場爆滿,一票難求。有大師版本珠玉在前,國內甚少有其他院團排演《茶館》。2017年中國話劇誕辰110週年、《茶館》發表60週年之際,四川人民藝術劇院攜手北京人藝四川籍導演李六乙打造四川話版《茶館》,匯集劇院老中青三代演員。

  在李六乙看來,“《茶館》是中國話劇史上的巔峰之作,是經典中的經典。但遺憾的是,60年來除了北京人藝,全國其他話劇院沒有以其他形式重演這個經典。我們在開始創作時,思考過是照搬北京人藝還是有所改變。照搬是非常安全和保險的,但照搬缺少挑戰及創造性的轉換和提升。繼承,更需要創造和發展,需要同當代人的審美和戲劇觀念結合,甚至是超越現代人的觀念。”

  為了凸顯四川話版《茶館》的特點,情節“四川化”成為劇組突破口。茶館文化是四川人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劇中除了四川方言,無論場景中正在採耳的茶客,還是背景音中“冰粉兒、涼糕”的吆喝聲,都讓觀眾感受到濃濃的川味,四川蓋碗茶取代北京大碗茶,四川特色竹椅取代北京長凳,再加上“春熙坊”“德仁堂”“鐘水餃”等一個個地標性名稱的出現,老裕泰茶館從京入蜀,還原了一個閒散慵懶的市井生活四川茶館印象。值得一提的是,四川傳統曲藝金錢板在《茶館》中的運用,獨具一格,金錢板本來在四川茶館中非常常見,有著濃濃的四川韻味。在這版《茶館》中由金錢板以説代唱,句句押韻,道出《茶館》人生百態。

  臺詞依然遵循老舍原著

  四川話版《茶館》在北京首演後引起極大反響。北京人藝版 《茶館》“常四爺”扮演者濮存昕表示:“這是超出任何人想像的一部作品。格局很大,大家要堅決相信這個樣式、風格,我為劇組大膽、勇氣、演員發出的光彩而由衷高興。”表演藝術家藍天野説:“它打破了一種習慣性的思維,為中國話劇打開了一扇門窗,經典絕不應成為固定的模式。”

  時隔一年多,楊新州依然清楚記得,自己在去年 9月14日進組,“所有角色沒有定人選,演員們先對半個月的詞,臺詞不對,就是把老舍賣了。”四川人藝藝術總監賈建立扮演“王利發”,“我們的選擇非常勇敢,從全國招募演員演出四川話版《茶館》,大家用心投入‘撞大門’,最後‘撞’開一扇窗。”他透露,這版《茶館》充滿四川特色,臺詞依然遵循老舍原著,“比如‘結結實實的’,四川話找不到相應的詞,我們就保留原樣。觀眾不用擔心聽不懂,通過情緒和字幕完全能夠接受。”

  本屆藝術節的國內劇目競爭激勵,四川話版《茶館》在遴選階段獲得專家們肯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