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樂團上海首演布魯克納第八交響曲

2018-10-25 08:53:08|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上海愛樂樂團與澳門樂團10月24日晚以120人組成的聯合樂團,共同奏響交響樂史上著名的鴻篇巨制——時長近100分鐘的布魯克納《第八交響曲》。布魯克納的交響樂作品規模宏大、難度極高,此前國內樂團很少演繹,《第八交響曲》更是其中篇幅最長的一部。昨晚,該作在指揮家呂嘉執棒下完成中國樂團的上海首演,引發音樂界和樂迷的廣泛關注。

  “要感謝藝術節提供的平臺,讓我們能一氣呵成地詮釋這部偉大的作品。”呂嘉告訴記者,布魯克納《第八交響曲》不僅相當考驗樂團的技術水準,更需要樂手對作品背後的歷史文化具備深刻理解,這樣的“重頭戲”不僅展現了中國樂團日臻成熟的專業能力,也體現了愛樂者們日益增長的審美需求。

  翻看本屆藝術節的節目單,馬勒《第五交響曲》《第十交響曲》、布魯克納《第七交響曲》等大部頭作品十分搶眼。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頂級樂團願意在上海演繹大體量的交響樂作品,這一現象在音樂學者陶辛看來,可喜之外更證明了上海樂迷對古典樂的接受容量正在水漲船高。有業內人士指出,這也將倒逼上海本土樂團進一步加強自身水準,向世界發出足以媲美全球一流樂團的中國聲音。

  上海樂團實力強、樂迷呼聲高,大部頭交響樂愈演愈頻繁

  就在不久前,上海交響樂團音樂總監余隆在紫禁城太廟前揮舞銀棒。“史詩級經典《布蘭詩歌》整整一個小時的演出轉瞬即逝,震撼到無法形容!”有樂迷這樣感嘆。就在此前的上海夏季音樂節上,余隆執棒上交演出了馬勒 《第一交響曲》;無獨有偶,由張藝指揮的上海愛樂樂團2018-2019音樂季開幕音樂會中,馬勒這部被稱為樂團演奏水準“試金石”的作品再度響起……大部頭、高難度的經典曲目正越來越頻繁地被上海樂團列入演出季。

  “一般的交響樂通常時長在45分鐘,而馬勒《第一交響曲》和布魯克納《第八交響曲》時長都在70分鐘以上,這兩位晚期浪漫派作曲家的交響樂對樂團的挑戰性巨大。”上海愛樂樂團常務副團長孫紅説,大部頭交響樂篇幅長、編制大,其複雜的配器和宏大的樂思也十分考驗樂手間的默契。“這些作品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後才得以普遍演出。卡拉揚首次執棒柏林愛樂演奏馬勒《第五交響曲》時,排練就花了整整幾個月的時間。”如今,滬上交響樂團選擇迎難而上,足以證明其演奏水準相比以往有了質的飛躍。

  正是出於對上海古典音樂市場環境、上海樂迷素質和上海樂團水準的信任,呂嘉選擇執棒布魯克納音樂理念和作曲技法上的 “集大成者”——《第八交響曲》。該作分為1887年版和1890年版,亮相此次藝術節的是配器編制更龐大、音樂細節更微妙的後者。呂嘉説: “幾百年前的西方經典交響樂之所以能經久流傳,有音樂本身的魅力也有作曲家不朽的精神。我試圖盡可能讓樂團展現布魯克納的激情和靈感,哲思與熱情。”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上海愛樂樂團完成了布魯克納 《第六交響曲》在上海的中國樂團首演。從今年起的未來三年內,該團將完成馬勒及布魯克納所有交響樂作品的演出。

  與其他知名樂團並肩排演,提升上海本土樂團整體實力

  “中國交響樂團發展要‘兩條腿’走路。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交響樂原創作品,努力開創當代交響樂的‘中國學派’是一方面;將西方經典作品演奏好,通過反復錘鍊提升演奏水準則是不容忽視的另一方面。”這是上海愛樂樂團音樂總監張藝的觀點。尤其是在面臨 “文化走出去”時,中國樂團演繹的大部頭作品若能以高超的技術、具有辨識度的音色和對音樂的深刻理解,滿足古典樂文化較為深厚地區的觀眾的“挑剔耳朵”,將切身提升中國文藝院團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以去年登臺瑞士琉森音樂節的上海交響樂團為例,其演奏的肖斯塔科維奇《第五交響曲》不僅收穫了歐洲觀眾的熱烈掌聲,還由此開啟了上交和琉森音樂節的友誼與長期合作。

  與各地樂團並肩排演,上海本土樂團的實力得以在實踐中不斷增強。今年國慶節期間,由上海愛樂樂團與澳門樂團組成的聯合樂團登臺澳門文化中心,布魯克納《第八交響曲》成功獻演于第32屆澳門國際音樂節。禮尚往來,同樣是在呂嘉的指揮下,兩團樂手昨晚再次在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上“牽手”,以默契的配合與高度專業的演奏征服了到場的觀眾。未來,兩團將開展更多深層次的交流與互動,共同促進中國交響音樂事業的發展。

  作為上海愛樂樂團和費城交響樂團共同委約的首次嘗試,今年4月費城交響樂團曾派出幾位樂手,來滬參與上海青年作曲家龔天鵬新作 《京劇幻想》的排練和首演。而在明年1月,由上海愛樂樂團和費城交響樂團組成的百人編制聯合樂團,將在美國費城奏響這部時長85分鐘、來自中國的大部頭作品。屆時,有標識度的上海聲音將被世界上的更多人聽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