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手機成樂器,5個黃豆豆共舞科技藝術融合創造舞臺奇跡
觀眾有點不相信自己的眼睛,5個黃豆豆同時出現在《鏡·界》的舞臺上,虛實交融、真假難辨。借助全息投影技術,舞蹈家黃豆豆擁有4個分身,對應音樂的4個聲部,各自起舞。因為虛擬影像製作于兩年前,黃豆豆得以與過去的自己同臺。
科技的進步改變著我們對世界的看法,也改變著舞臺藝術的表達方式。除了《鏡·界》,在第二十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的舞臺上,還有許多藝術與科技火花四濺的相遇和碰撞。科技拓展著舞臺敘事、創造著全新的劇場奇觀。在舞臺上平地起高樓成為可能,內心世界和幻想世界也可以被投射出來,被觀眾感知。
擔任今年上海國際藝術節總導演的田沁鑫,在藝術節主旨論壇上鼓勵藝術家們善於運用當代科技手段,創造新時代的中國戲劇。“當今世界科技以前所未有的態勢創造著奇跡,AR/VR、全息影像、無人機、感測器、3D印表機等,都開始運用到戲劇領域。當今中國戲劇舞臺正在迎接新技術,透過新技術找到新手段,完善舞臺技術與藝術的結合,重視舞臺工程化建設,同步於世界戲劇。”
科技突破舞臺表達局限
為3米高象偶定制數控技術
11月3日在東方藝術中心首演的舞臺劇《最後一頭戰象》,還未上演就吊足觀眾胃口。5隻1:1製作的象偶將亮相舞臺,最大的象偶高達3米多,需要3人同時操縱,震撼十足。《最後一頭戰象》由上海文廣演藝集團和上海木偶劇團聯合打造,上海木偶劇團木偶舞美設計製作中心主任馮曉偉説,他在劇團工作30多年,是第一次製作如此龐大、科技含量如此高的偶。製作團隊耗時一年半研發,反復實驗,將傳統制偶材料與新型材料結合,才有了外形逼真、重量較輕、易於操作的象偶。制偶師們還與華東理工大學的科研小組合作,為象偶度身定制先進的數控技術,讓超出演員操控範圍的動作也得以自如展現。“我相信觀眾會感到非常震撼。”上海木偶劇團團長何筱瓊説,“我們花了大量時間精力研製象偶,希望能突破傳統木偶的局限性,為木偶藝術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表達空間”。
《最後一頭戰象》還和英國59製作公司合作,製作了多媒體,配合實景表演,讓舞臺呈現更加炫目多彩。英國59製作公司是全球頂尖的多媒體技術團隊,參與製作《戰馬》《一個美國人在巴黎》等名劇,還操刀過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閉幕式的視覺設計。“還未首演,我們已收到不少國際藝術節的邀約和國內演出商的接洽,預計今年底前就將演滿30場。”上海文廣演藝集團總裁、《最後一頭戰象》製作人馬晨騁信心十足。
科技改變觀眾互動方式
手機鳥鳴聲在音樂廳響起
不同於與國外多媒體公司合作,舞蹈家黃豆豆《鏡·界》的多媒體設計來自本土——上海音樂學院的數字媒體藝術團隊。在今年藝術節“青年藝術創想周”,一台名為《東去西來》的演出,讓觀眾體驗到數字媒體的魅力。作品中,數字媒體並不是音樂與舞蹈的陪襯,而是進行著真實的互動與融合。“我們一直在思考,如何運用數字技術手段,為藝術跨界融合發展提供方向與例證,讓視覺工程師能和舞蹈家、演奏家同臺‘表演’。”《東去西來》的策劃者、上海音樂學院數字媒體藝術學科帶頭人代曉蓉説。
科技不僅改變著舞臺景觀,也改變著舞臺藝術與觀眾互動的方式。11月5日在上海大劇院首演的上海民族樂團音樂會《共同家園》,作曲家譚盾的作品《風與鳥的密語》將首次以民族管弦樂的形式上演。這部作品的演繹,離不開一個重要工具“手機”。在傳統音樂會上,劇場常常要求觀眾將手機調成靜音。但在《風與鳥的密語》中,手機成為樂手們特殊的樂器,他們會在演奏過程中,掏出手機播放錄好的鳥鳴聲。觀眾也有可能參與其中,遵循指揮家的示意,依次將演出前下載好的鳥鳴聲播放出來,此起彼伏的鳥鳴聲將音樂廳變成一片森林。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説:“這是一次大膽嘗試,藝術一定要擁抱當代生活。我們常常覺得自己的生活被智慧手機綁架了,但其實我們可以用藝術引導大家,和手機建立一種美妙而從容的關係。”
國際前沿探索引領創新
校園變舞臺,App引導看戲近年來,在上海國際藝術節的舞臺上,科技的影子無處不在。在藝術節演出交易會上,藝術與科技結合的前沿之作,往往最吸引眼球。上海國際藝術節中心節目交易部高級主管茅玲説:“藝術節跟普通的演出季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在滿足觀眾對經典作品期待的同時,廣泛發掘和孵化引領性新作。每次技術的革新,都能給舞臺藝術帶來新的可能性。”
2015年上海國際藝術節演出交易會推介過兩部作品,美國機器人音樂會《西蒙和TA的朋友們》和加拿大影像互動戲劇《機器人小白和女孩》,都在第二年落地,在上海嘉定互動戲劇節進行了亞洲首演。在《西蒙和TA的朋友們》中,意外失去手臂的電子鼓手傑森和擁有人工智能的機器人音樂家西蒙同臺飆技、即興互動,令觀眾驚奇不已。《機器人小白和女孩》是一部木偶劇,依靠影像互動,木偶們在微型舞臺上展開的華麗冒險,在觀眾眼皮底下被拍攝成了動畫大電影。
2016年,上海國際藝術節“扶植青年藝術家計劃”委約一部全程使用手機App引導的戲劇《雙重》。演出地點是整個上戲校園,看戲之前,觀眾要在手機上安裝一個專門為這部戲設計的App。根據App引導,觀眾穿梭在教學樓、宿舍等不同場景,主動探索故事裏發生的一切。還有去年演出交易會上推介過的加拿大多媒體沉浸式秀《城市記憶》、AR互動呢戲劇《仙蹤元素》以及今年推介的使用到4D Box浮空投影技術的作品《光年紀事》,都吸引了無數眼球。
近幾年,上海國際藝術節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知名的新媒體藝術家和藝術機構,在論壇和工作坊上分享和探討最新的創作趨勢與案例。表演藝術需要VR嗎?如何處理虛擬與現實的關係?這些問題的探討帶給國內外藝術家新的啟發。更重要的是,藝術節還與美國紐約“三腿狗”技術與表演藝術中心、瑞士世界VR論壇等專業研發平臺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共享最新信息與案例,為國內新銳藝術家孵化中的藝術科技融合創新類項目尋找合適的合作藝術家、技術支持、硬體設備等資源。
網絡直播創新觀演方式
三場演出近百萬人次觀演
90後觀眾陳黎,今年通過藝術節的網絡直播觀看了喜歡的彩虹室內合唱團的戶外音樂會《白馬村遊記》。“沒有搶到票,能通過直播免費看,可以説很幸運了。”為了惠及熱愛藝術但沒有機會來到現場欣賞的觀眾們,今年的上海國際藝術節加大網絡直播力度。藝術節“藝術天空”板塊,對三場戶外音樂會進行公益直播。除了彩虹室內合唱團,還有裏卡多·夏伊執棒的琉森音樂節管弦樂團音樂會,和意大利新斯卡拉蒂交響樂團與西西裏合唱團音樂會。在騰訊直播平臺,三台演出的觀演人次累計近百萬。
網絡直播,不僅增加了高雅藝術的覆蓋人群,也拓展了上海國際藝術節的地域影響力。騰訊直播平臺數據顯示,觀看直播的觀眾遍及全國,以武漢、杭州、廣州居多,年輕觀眾特別是80後、90後、00後觀眾佔90%以上。這反映出一線乃至新一線城市年輕觀眾對藝術的渴求。
上海國際藝術節今年在不同直播平臺投放不同的直播內容。藝術節二十週年特別活動“20·40大家·回家”明星雲集的紅毯,特意放到年輕人聚集的嗶哩嗶哩。嗶哩嗶哩公關部負責人表示,他們十分看重藝術節品牌。作為一個年輕人的文化社區,嗶哩嗶哩的古風舞蹈、民族樂器、國風原創音樂等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原創內容逐步成為極富特色的文化品牌。未來,他們希望能和藝術節加強合作,讓更多青年了解世界優秀文化藝術的同時,也能關注及喜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關於舞臺藝術是否應該借助網絡直播的手段進行傳播,歷來爭議不斷。一方面存在版權問題,另一方面許多藝術家認為,舞臺藝術的現場魅力是無法替代的,經過攝影機的拍攝和影像傳輸的壓縮,藝術的質地將有不同程度損失。當然,也有不少人懼怕,有了免費網絡直播,觀眾就不再願意買票去現場觀看。從“藝術天空”三場直播來看,即使有直播可看,每場演出3500張門票還是早早售罄。在夜空下、森林裏聆聽一場音樂會的現場體驗依然不可取代,網絡直播只是打開另一扇窗。畢竟,網絡直播已經創造出新的觀演方式。高雅藝術若想吸引更多觀眾,就要插上互聯網的翅膀,飛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