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群講法語的醫生 中法醫學教育今升級合作共育高端人才

2018-11-01 10:55:22|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上海有群講法語的醫生 中法醫學教育今升級合作共育高端人才

圖説: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振義教授和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醫學院名譽院長凡桑同教授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中法聯合醫學院共同揭牌 來源/上海交大醫學院供圖(下同)

  最近幾年,法國醫院每年都會公派醫學生來到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實習,還有來自法國巴黎醫院集團的“洋學生”來接受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瑞金醫院裏100多名會説法語的醫生是他們的中國帶教老師,而交大醫學院也通過中法交流與合作成為培養優秀“法語醫生”的土壤。

  中法醫學教育的淵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中法建交後不久,到80年代上海交大醫學院(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招收法語班學生一直堅持培養卓越醫學人才。早期赴法留學的醫學生,如海綿一般吸收法國先進的醫療技術,將世界上最先進的醫學技術和理念帶入中國,奠定了瑞金醫院乃至上海醫療界與國際同行交流的基礎,也讓上海的醫療整體水準站在了比較高的起點上。

  而隨著上海醫療技術水準與西方發達國家間差距越來越小,某些領域甚至超過國際同行,中法合作也從單向地學習法國,逐步變為合作共享。如今合作再次升級,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中法聯合醫學院今日宣告正式成立,將在教學、科研、醫療等方面進一步實現共贏合作,培養高端人才。

  “法國醫學曾早于美國領先世界,”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振義教授回憶道,“1964年中法建交後不久,二醫就開出首屆法文班,後因故停辦。直到上世紀80年代,再次恢復了停滯多年的醫學法文班,開國內醫學教育先例。”

  1980年4月,國家衛生部同意二醫恢復“醫學法語”專業招生,首期共有30名學生。二醫教授鄺安堃、付培彬、董德長、王振義、龔蘭生、唐振鐸等在法國巴黎中法醫學日活動上的演講轟動一時,他們流利的法語獲得法方高度欣賞,在場的中國大使館官員“拍痛了手”。

上海有群講法語的醫生 中法醫學教育今升級合作共育高端人才

圖説:1980年第一屆中法醫學日活動舉行

  1997年,隨著中法兩國合作的加強,醫學院臨床醫學法語班項目正式納入中法兩國政府文化教育合作框架,第二年開始招收七年制本碩連讀法語班學生。2005年,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併後,臨床醫學法語班學制由七年制改為本博連讀八年制,人才培養水準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近四十年來,巴黎笛卡爾大學、里昂第一大學、裏爾大學、斯特拉斯堡大學、格勒諾布爾-阿爾卑斯大學等多所法國一流高校相繼與上海交大醫學院建立校際合作關係。1997年至2018年,法方已累計派出257位基礎和臨床專業教授來交大醫學院講學,305名醫學生來附屬醫院實習。同期,醫學院有303名臨床醫學法語班學生作為外籍住院醫生赴法進行為期一年的住院醫師培訓;近200名臨床、藥學、護理專業青年教師、醫生、護士及學生赴法國學習。經過多年積累,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已擁有了一批知識儲備豐厚、年齡結構合理、業務能力較強的優秀法語醫學人才隊伍。

  與此同時,中法之間的科研合作也獲得諸多收益。上世紀80年代,王振義院士在全反式維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聯合應用治療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研究中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後來成為國際轉化醫學研究的典範,“上海方案”享譽世界的背後離不開中法醫學合作的大力推動。此外,在血液腫瘤方面,上海交大醫學院還與法國科學同道共同分享了“法國年度最佳醫生”、美國凱特琳獎(腫瘤研究領域的最高獎項)、瑞士布魯巴赫癌症研究獎等三個醫學界頂級榮譽。

上海有群講法語的醫生 中法醫學教育今升級合作共育高端人才

圖説:2009年上海交大醫學院與法國巴黎笛卡爾大學合作開辦“中法合作生命科學碩士項目(MASTER項目)

  隨著中國醫學的發展進步,創新型的雙向合作已拉開序幕。上海交大醫學院中法聯合醫學院將致力於培養臨床及科研方向的醫學人才,承擔交大醫學院及其附屬醫院的對法合作交流,通過推進國際交流合作,切實提高交大醫學院醫教研國際化水準,最終實現培養高端人才的目標。

  今天,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國強、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法國法蘭西公學院院長阿蘭·普羅西安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三方將秉承著對生命科學、教育和相關領域的科學合作共同的興趣,分享在不同領域推進科學和傳播知識的使命,造福于整個社會。協議提出加強科學合作和研究人員的交流,特別明確每年3名來自法蘭西公學院不同專業的教授將在中國合作夥伴的場所或部門舉辦講座(包括教學),同時來自兩家合作機構的中國學生將有資格申請為期6個月以上的法國實驗室實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