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貿試驗區不負重托 新起點謀求新出發

2018-11-19 08:59:07|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不負重托,自貿區新起點謀求新出發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9

上海自貿試驗區集裝箱碼頭。王茂宏 攝

  外高橋法賽路310號門前,一排旗桿高高聳立。旗桿上,澳大利亞、智利、匈牙利、捷克、馬其頓、保加利亞等國的國旗迎風招展,讓人們從遠處就能看出這裡的不凡氣象。

  站在門口,抬眼望著這些五顏六色的國旗,外高橋國際貿易營運中心有限公司市場行銷部總經理陳逸峰滿臉自豪,“這裡是上海自貿試驗區國別(地區)商品中心二期展館,世界各地的特色商品在此展示展銷,文化、旅遊等服務貿易項目在此交流交易。很快,這裡的國旗還會增加好幾面,其中大多數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

  11月5日,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上海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開幕式併發表題為《共建創新包容的開放型世界經濟》的主旨演講,他在演講中宣佈,為了更好發揮上海等地區在對外開放中的重要作用,決定增設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新片區。

  風從東方來。經過五年建設的上海自貿試驗區,又一次站在新的起點上,意氣風發,躊躇滿志,謀求新的出發。

  收穫滿滿,不負期望

  2017年12月1日,上海海關關稅處向發貨人梅特勒——托利多國際物流亞太分撥中心簽發了全國首份《未加工證明》,讓一票原産地屬於美國的貨物,經其設立在上海自貿試驗區(洋山保稅港區)的亞太分撥中心重新包裝後轉運到韓國。6天后,韓國海關接受了這份由中國海關出具的證明,使得貨物順利得到了《美韓自由貿易協定》項下的關稅優惠。

  一切悄然發生,卻鮮有人知道,這張醞釀已久的證明,對提高上海作為亞太中轉中心地位具有顯見的推動作用,意味著上海自貿試驗區在轉口貿易領域實現了又一制度性突破。到今天,海關《未加工證明》政策已順利實施近1年,僅對梅特勒——托利多國際物流亞太分撥中心,就已簽發50余份證明,涉及出口金額100萬美元,累計獲得關稅優惠近15萬美元。

  而這只是上海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的一個小小縮影。

  五年來,上海自貿試驗區把握改革開放試驗田的基本定位,積極建立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投資貿易基本制度體系,主動探索建立了一批基礎性的制度創新。中國首份外商投資負面清單2013年在上海自貿試驗區誕生,如今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已從原來的190條壓減到45條,市場開放度和透明度進一步提高,超過98%的外商投資企業通過備案方式設立。

  深入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完善開放環境下政府經濟治理新體制,上海自貿試驗區以放管服改革為抓手,以事中事後監管為重點,全面推進政府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同樣發軔于上海自貿試驗區的“證照分離”改革,目前第一批116項改革已在全國範圍內推廣,第二批10個領域47項改革在浦東全面推開。

  把自貿試驗區建設與上海五個中心建設結合起來,突破要素跨境流動瓶頸,提升市場化配置功能,是自貿改革的一條基本路徑。在上海首創的自由貿易賬戶體系,五年來共開立賬戶7.2萬個。隨著金融改革逐步推進,全球100個國際金融中心城市的排名中,上海已從2013年的第24名上升到2018年的第5名。

  翻看五年成績單,上海自貿試驗區可謂收穫滿滿,不負期望。

  三年擴區,成果喜人

  2015年4月27日,上海自貿試驗區正式實施擴區,擴區後上海自貿區不僅面積從28.78平方公里擴展到120.72平方公里,更是在更高起點、更廣領域、更大空間推進各項制度創新。

  三年多來,上海自貿試驗區的每一寸土地都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

  今年9月5日,總部位於浦東張江的和記黃埔醫藥(上海)有限公司宣佈,其自主研發的喹替尼膠囊新藥上市申請獲得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這不僅是和記黃埔醫藥首個獲批新藥,也是首個在中國研發並獲批的抗結直腸癌腫瘤新藥。

  這款新藥得以迅速上市,得益於上海自貿試驗區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的試點。而在素有“中國藥谷”之稱的浦東張江,自從被正式納入上海自貿試驗區後,“雙自聯動”為張江帶來了一個接一個的改革紅利,接連不斷的制度創新成果正在張江37.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譜寫出最激動人心的樂章。

  與浦東開發開放同歲的金橋,28年來一直是上海制度創新與改革試驗的前沿。2015年4月,上海自貿試驗區擴區,金橋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被納入自貿版圖,伴隨著自貿改革,這個中國最早的出口加工區正從傳統製造向“創新智造”邁進。2014年至2017年,金橋外資註冊年均增長21%,實到外資年均增長達110%。截至今年9月,55家世界500強企業已經在金橋投資102個項目,累積引進外資達250億美元。

  浦東世博地區B片,曾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矚目的大洋洲展區。時隔8年,市民排隊進館參觀的場景仍歷歷在目,而今這片土地已改頭換面:27幢央企大樓拔地而起,讓這裡成為了上海央企密度最高的區域之一。

  自2011年啟動開發建設以來,尤其是乘著上海自貿試驗區改革的強勁東風,世博地區9.93平方公里的區域內,已規劃的地上總建築面積達1000萬平方米,鱗次櫛比的央企大樓、國際化的配套服務,還有9.5公里的生態濱江岸線……其作為“世界級中央活動區”的園區建設規劃已經初具規模。

  全國第一家以“先照後證”方式設立的持牌金融機構、全國第一家再保險經紀公司、全國第一家CEPA項下的合資全牌照券商、全國第一家航運財産保險公司……上海自貿試驗區擴區後,涉及金融服務、航運服務、專業服務、社會服務等領域一大批服務業擴大開放項目在陸家嘴落地生根、開花結果,陸家嘴建設國際一流金融城的信心從未像今天這樣堅定。

  新增片區,重新出發

  五年來,上海自貿試驗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戰略部署,堅持解放思想,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從構築投資、貿易、金融和事中事後監管制度的“四梁八柱”基礎體系建設入手,一大批制度創新成果推廣至了全國各地,真正發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試驗田作用。

  如今,上海自貿試驗區面臨新的歷史機遇,將承擔起更重的建設任務。

  市發改委副主任朱民表示,增設上海自貿試驗區新片區是黨中央交給上海的一項重大任務。上海市委市政府以對黨中央高度負責的態度,第一時間立即啟動相關工作,目前已經組建了專項工作組,開展深入研究,上海將儘快形成建設方案。

  他認為,新片區建設的重點在於新。一是對外開放的新高度,新片區要選擇體現國家戰略需要,國際市場需求大,對開放度要求高的領域,深化制度創新的差別化探索,進一步彰顯上海的開放品格、開放優勢和開放作為;二是制度創新的新標準,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準的自由貿易區,新片區要在投資貿易便利化方面大膽創新,探索實施更高的標準,發揮好改革開放試驗田的作用;三是國際競爭的新優勢,新片區的制度創新要堅持生産力的標準,對標國際公認的競爭力最強的自由貿易區,聚焦新興産業和國際市場的發展新態勢,顯著提升上海在全球資源配置中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上海自貿區增設新片區將帶來什麼?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嚴弘認為,新增片區將進一步提升自貿試驗區在國際貿易創新方面對長三角及其他內陸地區的服務能力,在自由貿易創新試點上創造更多空間。“我們非常期待新增片區在更廣闊區域內進行自貿金融創新試點,推進上海自貿試驗區在金融體系改革、離岸業務方面對其他自貿區的示範,幫助上海建立離岸金融市場。”

  上海財經大學自由貿易區研究院副院長孫元欣則表示,上海自貿試驗區此次增設新片區將更好地服務長三角一體化和“一帶一路”建設等國家戰略,推動科技創新和區域融合發展。“上海自貿區産業類型將更加豐富,一定會産生更多新業態、新模式、新功能,這讓許多企業躍躍欲試,充滿期待。”

  以新的不凡業績為上海這座城市增添新的光彩,不辜負總書記和黨中央的期望與重托,上海自貿試驗區已準備好迎接新的征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