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力爭使上海醫療教育處於亞洲領先水準,提升醫療服務,滿足海內外不同人士的高端服務需求。”近日召開的“首屆亞洲醫院創新與發展論壇”上,市衛健委主任鄔驚雷對記者透露。據悉,今年上海已啟動“騰飛計劃”,預計在三年內投入近13億元,用於臨床學科建設;未來城市還將發揮亞洲樞紐功能,促進健康服務業向著更現代化、市場化、國際化的方向發展。
産學研需寬容的社會氛圍
權威調查顯示:上海目前位列亞洲醫學創新城市前茅。日前公佈的復旦版“中國醫院排行榜”,共有18家來自上海的醫院位列百強。“醫學教育力量強、基礎研究底子厚,兩者結合怎樣迸發出更耀眼的火花,是建設亞洲醫學中心的一大課題。”鄔驚雷表示,對標國際一流醫學學科,幾個標準不可或缺。首先,集聚尖端人才,學術成果多而精;其次,成果轉化能力強,能迅速將科研成果轉化為臨床普及性應用;最後,學科具備影響力輻射力,制定標準規範與體系,引領學科發展。
以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為例,中心主任、“大國工匠”周平紅教授的ESD、POEM、STER內鏡微創技術享譽全球。目前,“周平紅內鏡工作室”在美國、埃及、意大利、德國、希臘等國落地生根,由中國、美國、意大利三方發起的“全球內鏡聯盟”,將在全國範圍內規範並推廣內鏡微創技術,推動全球內鏡行業發展。曾赴歐美國家救治未果的患者,不惜千里迢迢來到上海,慕名求助“Dr.Zhou”內鏡品牌治療。
建設學科之時,加快産業融合發展,實現醫療機構、學校、科研機構、企業融為一體,方可成就一流健康服務業高品質發展。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朱疇文説,醫學創新的城市不僅僅是指科研,而是涵蓋新型藥物開發、新型醫療器械開發等,這些需要大量臨床研究型人才,醫學教育重要性不言而喻。歐美發達國家的成熟經驗值得借鑒。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道普斯女士直言:“醫産研”需要有寬容的社會氛圍與環境,醫療機構有知識的預見性,企業有資金支持,明確知識産權轉化佔比、公司獲利的界限,完善道德倫理,妥善處置多方利益關係,形成良性循環機制,有利“醫産研”獲得最大成效。
城市醫療保障能級提升
論壇上,一組漂亮數據“驚艷”全場:上海的衛生投入與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並不高,但市民健康水準三大指標常年居於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水準。最新統計顯示,戶籍人口期望壽命83.37歲(其中男性80.98歲,女性85.85歲);上海地區孕産婦死亡率3.01/10萬、嬰兒死亡率3.71‰。2016年,上海一躍成為全國患者流入最多城市,包括服務品質、服務效率在內的服務能級得到有效驗證。業內專家評價:從衛生經濟學分析角度來看,上海城市衛生投入産出相當高效。
建設亞洲醫學中心,一流高效的醫療服務、一流完善的醫療保障是核心環節。鄔驚雷透露,未來建設整體醫療服務體系將是重點。所謂整體醫療服務,即從初級保健、康復和護理、轉診系統到信息整合實現不同等級醫療機構的整合式醫療服務。目前,部分國家在這一領域已有一定探索。至於醫療保障,上海市基本醫保實現全覆蓋,且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水準穩步提高,基本醫療保障和居民自負比例趨於合理,城市正在探索商業健康保險成為有力補充,實現城市醫療保障的“能級提升”。
怎樣探索出符合上海地區特色的整合醫療服務?記者了解到,創新舉措已經落實。上海已將16個行政區域按照人口地理分佈、城市交通規劃,劃分成58個醫療服務區域。醫療服務區域劃分後,猶如串起全生命管理的“珍珠鏈”,確保居民15分鐘左右便可抵達一家醫療衛生服務點,半小時即可抵達一家區域醫療衛生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透露,完備的服務體系硬體完成後,下一輪將逐步強化內涵建設,通過強化多學科一站式服務,提供日間診療、社區慢性病管理等,加強不同等級和功能醫療機構服務的整合和連貫性,探索精細化、人文化醫療服務,破解醫療服務人滿為患的現象。
輸出特色化的醫療服務
亞洲醫學中心的樞紐性地位,意味著不僅促進上海自身醫療服務水準發展,同時也應為周邊國家提供可靠保障發展。近年來,上海醫療國際交流頻次連年增加。不久前,作為全市首家外資三級醫院——嘉會國際醫院與美國麻省總醫院已實現多學科領域的“親密合作”。亞洲或全球規模的學術交流會議在上海召開的頻度增加,業已成為專科對外交流的標杆典範,擴大了上海的學術影響力。
拓展交流、互通有無,可實現區域健康衛生事業的協調發展。專家表示,上海輸出的醫療服務是地域化、特色化的。例如,與中、東歐等國家合作建立中醫診療服務,使海派中醫在海外落地生根、服務當地百姓。另外,上海根據自身城市發展的需求,派出專家學習他國航空救援成熟經驗,同樣獲益匪淺。道普斯女士在論壇上透露,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也在洽談相關合作。她同時認為,中國有規模龐大的醫院,巨大的患者群體、醫生群體,多家醫院正在過渡到“電子病歷時代”,國際間合作共同利用這些大數據,可為人類健康做出更傑出貢獻。
今年7月,上海已頒布“健康服務業50條”,未來推進社會辦醫過程中,城市還將持續出臺促進措施,實現整體醫療服務的現代化、市場化、國際化。“作為國際大都市,我們將在醫學教育和培訓、科技研發與交流、臨床服務和支持、適宜技術應用和推廣方面,加強與國際交流與合作。同時,上海也努力讓每位在此地學習、工作、生活的境外(包括港澳臺地區)人士,享受到高效、便捷、週到的健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