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在城市中再造自然 “第四屆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名人講壇圓桌會議”落地崇明
“第四屆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名人講壇圓桌會議”18日落地崇明生態島,在“城市中再造自然——生態景觀提升及棲息地再造”的大命題下,此次論壇圍繞“生態保護、生態修復與景觀提升和棲息地再造”、“生態與文化、旅遊、教育、金融的融合”、“通過花博會如何推進生態産業發展”等有關市區兩級未來綠色發展的議題展開交流討論。
上海科普教育發展基金會名譽理事長左煥琛代表活動組委會致辭。她表示,在新時代開放、共享的背景下,上海國際自然保護周組委會邀請了眾多來自世界各地的自然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精英與代表人士圍坐一堂,搭建起一個業務交流與科研成果展示的平臺,對準國際標準,積極的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助力崇明區打造立足上海走向世界的國際生態島建設。
崇明區委副書記、區長李政從“崇明與大自然的關係”、“崇明與大上海的關係”、“崇明與未來發展的關係”、“崇明與大家的關係”等四個維度介紹崇明這座世界級生態島。他補充道:“要建設成為具有全球示範引領作用的世界級生態島。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成為全球鳥類的重要的棲息地。第二,成為世界自然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的保護地。第三,成為長江生態大保護的示範區。第四,成為我們國家綠色發展的先行區。”
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黃永平在崇明島垃圾填埋問題上開闢了新思路。他説道:“崇明生態島有七十多萬常住人口,五十萬流動人口,廢棄物只能填埋,不能焚燒。而填埋勢必會有滲透,之後帶來的污染很難避免。現在有一種蟲,叫鳳凰蟲,科學名字黑水虻。這個蟲能把各種有機物吃掉。吃掉之後變成蛋白,可以做飼料,它的排泄物也是生態肥料。浙江現在有一個小鎮,只用了四五畝的地方,就可以完全分解掉這個小鎮産生的垃圾。崇明可以每個小鎮建一個,未來崇明是一個沒有廢棄物,一個非常乾淨的島。”
“先建公園再建城市,在公園中建城市。以前我們是在城市當中建公園。新的發展目標,是公園當中建城市。這應該是崇明下一步發展非常重要的戰略參考。”上海海洋大學教授周應祺指出崇明未來發展的新方向,“我們崇明完全有條件,當然這個公園,它所指的範疇和意義要大得多,不是一個簡單的花園的概念,它應該是個接近於自然重建的概念。”
浙江農林大學風景園林與建築學院名譽院長包志毅對棲息地再造、生態修復景觀提出了可行性建議。他説道,崇明島適合用水濕生木本植物,這裡的地下水位比較高,所以用木本植物來營造森林,營造棲息地,具備很好的基礎。他建議崇明島可以專門建立水濕生木本植物園。目前世界上還沒有系統和專門開展用水濕生木本植物來營造景觀和棲息地的系統研究,所以這個工作如果做得好,可以形成非常重要的影響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