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文創特展産業引擎在滬啟動 致力打造文化消費新形式

2018-12-03 08:52:00|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長三角文創特展産業引擎在滬啟動 致力打造文化消費新形式

圖説:中國非遺傳承人計劃--上海高校優秀成果展(新民晚報記者 胡曉芒攝)

  上海一年舉辦300多個特展,幾乎每天有一個展覽開幕,內容涉及藝術、設計、動漫、卡通、時尚生活、品牌文化等多個領域,特展已被社會公認為全新的展覽業態和文化消費形式。昨天(11月30日),首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産業博覽會文創特展專題論壇暨“長三角文創特展産業聯盟”倡議儀式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文創特展産業從業者與研究者就“新消費 新機遇——文創特展的産業環境和發展路徑”這一主題進行了發言。

  展覽多觀展人多

  究竟什麼是文創特展?據上海文創特展研究中心山峰研究員介紹,文創特展最早源於博物館的常設展和臨時展。常設展的展期通常達到5-10年,甚至更久,隨著多元化的需求,臨時展受到大眾的歡迎,然而並不是所有的臨時展覽都是特展的範疇,只有經過特展人的策劃,具有特定的主題、內容和消費群體的臨時展才能被稱為特展。

  《特展時代2.0》的作者賈布將2014年定義為特展元年,當年引發滬上觀展熱潮有“印象派大師莫奈特展”和“草間彌生——我的一個夢”。

長三角文創特展産業引擎在滬啟動 致力打造文化消費新形式

圖説:榮宅羅馬1950--1965藝術展(新民晚報記者胡曉芒攝)

  “草間彌生特展”從展覽開幕第一天到最後一天,觀展的隊伍每天都從人民公園一直排到南京西路,日均參觀量超過3000人,最高日參觀量達到6000人。3個月創造了33萬人次的參觀紀錄。

  山峰發佈的《2018上海文創特展産業研究報告》指出,上海16個區共有126個文化創意園區,98個博物館和紀念館,89個美術館,25個群眾文化館和藝術館以及11個藝術展覽的創意機構。這意味著市民站在任何一個區的核心位置,幾乎都能有展可看。

  門檻降低更多人看

  2018年,不少“網紅展”成為熱門話題。賈布認為,“展覽已經不需要基於元素的內容,只要是其他領域成熟、有影響力,有群眾基礎的IP就可以。”主題娛樂化,內容空心化,觀眾年輕化,行為社交化,觀眾不需要帶著任何知識儲備和求知欲去看這個展覽,只要帶著相機去就可以。

  最早出現的藝術設計展辦展門檻高,看展門檻也高;到了第二類動漫卡通,影視、電影類展覽,辦展門檻有高有低,對場地要求變低,不再要求有恒溫恒濕,看展門檻相應降低,不一定需要知識積累。現在IP的展覽則辦展門檻和看展門檻都低了。“當我們的展覽門檻降低的時候,觀眾基數才會變大,才能辦給大多數人看,作為一個産業才可以得到更好更大的發展。”賈布説。

長三角文創特展産業引擎在滬啟動 致力打造文化消費新形式

圖説:每年的ChinaJoy都能吸引眾多觀眾(新民晚報記者張龍攝)

  上海當代藝術館執行館長孫文倩分析了上海文創特展在市場發展中的痛點與機遇。她表示,作為一個博物館從業者,她希望展覽能夠一直維持比較高的品質。“我們要讓3歲到80歲的觀眾都能聽懂策展人的話,但是我們首先要對展覽'升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