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行華漕鎮趙家村:有入眼的景觀 更有走心的文化

2018-12-04 09:08:49|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有入眼的景觀,更有走心的文化

  前幾日,接連不斷的大霧天把趙家村“藏起來”了。恍惚間,一排排粉墻黛瓦的屋舍如層巒疊嶂,映入眼簾;一座一眼看不到邊界的森林氧吧隱約透著神秘,這裡便是趙家村。

  這個位於閔行華漕鎮,又與青浦、嘉定相接的村莊,因地理位置偏僻、經濟薄弱,數十年來被當地老百姓看作荒涼的“下只角”。可如今再看,趙家村裏似乎變了模樣,還常常人聲鼎沸:有捨近求遠來散步的周邊村民,有特地搬回來居住的年輕人,有專程來寫生、采風的藝術家,還有不少趕來參觀郊遊的都市人。趙家村究竟經歷了什麼?

  徹底改造補上生態欠賬

  時間回溯到上世紀90年代初,因高速公路修建,趙家村南北13個村民小組被攔腰斬斷,只留下三處高度3米左右的下穿立交橋供老百姓穿行。交通不便制約了趙家村的經濟發展,到2000年前後,趙家村年均可支配收入只有不到50萬元。

  2008年後,村委會積極爭取的下穿立交挑高工程讓大型車輛得以通行,漸漸開始吸引一批産業較低端的鄉鎮企業入駐。企業的到來儘管帶來短期收益,到2015年,村年均可支配收入已達到1200萬元,但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卻讓老百姓受了苦,不少年輕人紛紛搬離農村,一場徹頭徹尾的改造迫在眉睫。

  2016年,華漕鎮以生態環境為引領,將趙家村嚴家灣、北港二個村民小組作為閔行區第一批“美麗鄉村”示範村,進行景觀提升、功能完善、民宅修復。為了騰出改造空間,短短半年時間,趙家村完成了全域90%違法點位的拆除,總計拆違面積將近20萬平方米。原本村裏違法搭建的民房、工廠氾濫成災,在這一次“硬仗”中也解決掉了。更令人欣喜的是,村級可支配收入非但沒有受到減量化和拆違的影響,反而因為走上一條可持續的生態發展之路,呈現欣欣向榮的局面。

  後續的“美麗鄉村”建設中,為了使村莊實現合理規劃,華漕鎮專門邀請華東設計院專業規劃團隊入駐,將涉及改造的村組按照田園生活的核心區域、生態的拓展區域、古典園林區域和現代農業區域幾個不同的區域空間打造成田園綜合體,還將農業、農村生活、農村旅遊等相關的功能、業態都整合進去。原則是既要適合老百姓居住,也要適合將來的村莊發展。

  水鄉元素點綴處處是景

  記者日前來到趙家村,只見經過改造的農民房數量雖不算多,嚴家灣、北港兩個組加起來有62戶,但每一戶都或多或少點綴了水鄉元素。其中,凡是2016年後翻建的宅基,統一設計成了二至三層的江南民居院落。粉墻黛瓦、朱紅色窗格,加上赭色的高大木門、做舊的獸面門環,讓人不由得期待,門裏會走出一個身著旗袍、清新可人的小家碧玉。還有一部分早先建成的農民房,雖各有各的式樣,但屋外的院墻和大門,也統一做了江南風格的修復和翻新。兩側花田用精心編制的竹籬笆圍繞,樓與樓的間隙用木板地面和木柵欄裝點成天井,家家戶戶的墻上挂著實木做的報箱,哪怕是馬路牙子,也是用天然的石塊拼砌而成。

  由專業公司規劃設計的趙家村“美麗鄉村”改造項目確實有明顯的“設計”痕跡,尤其體現在科學而又人性化的旅游動線上。從嚴家灣的主路走至河邊,人們可以重點欣賞特色民居建築。穿過彎彎曲曲的小巷,一大片荷塘會闖入眼簾。沿著荷塘上行,馬鞭草花海幻化成紫色的海洋,把對面北港的一長排江南民房襯得甚是好看……

  規劃先行不失鄉土情懷

  規劃過的鄉村,會不會少了些鄉土情懷?記者發現,整個趙家村裏,“野趣”是無處不在的。村莊內的景觀雕塑,大多為栩栩如生的小豬、公雞、牛羊;路旁點綴的綠植被打造成高低錯落的花圃,乍一看還以為是生機勃勃的野花;河道旁的駁岸鋪著草皮,與河面上的水生植物連成一片;就連那些常常會略顯呆板的標語牌、宣傳欄,也都是原木質的、田園風的設計,令人忍不住多看一眼。

  當前,上海在統籌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把規劃作為“綱”,要求鄉村不斷提煉上海鄉村文化特色的符號和元素,形成村莊規劃和農房設計的管控導則,讓農村有風貌有韻味,有入眼的景觀,也有走心的文化。從趙家村的實踐來看,這樣規劃先行的設計無疑是農村換新顏的探路之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