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濟發佈《2018中國産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

2018-12-04 09:55:22|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同濟發佈《2018中國産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

圖説:同濟發佈《2018中國産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12月3日,由同濟大學發展研究院等主辦的《2018中國産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發佈。《藍皮書》指出,2017年,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和蘇州工業園區名列中國百強産業園前三位,其地位連續6年未變。

同濟發佈《2018中國産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

圖説:園區百強榜部分排名

  報告指出,截止到2017年底,375家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和高新區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繼續扮演著重要角色。2017年,375家兩類國家級産業園區合計GDP為18.6萬億元,超過同期全國GDP的1/5(22.5%);兩類國家級産業園區合計稅收收入為3.3萬億元,接近同期全國稅收收入的1/4(22.9%);國家級經濟開發區進出口總額為5.6萬億元,佔同期全國進出口總額的20.1%,國家級高新區出口創匯4781億美元,佔同期全國出口創匯的總額14.5%。

  兩類國家級産業園區經濟發展繼續呈現回穩態勢。2017年,兩類國家級産業園區的GDP同比增加8.8%,高於全國GDP增速近2個百分點,其中經濟開發區增速為9.9%,高新區增速為8.3%;兩類國家級産業園區的稅收收入同比增加12.6%,高於全國上繳稅收增速近2個百分點。

  今年公佈的百強榜産業園區綜合平均得分繼續上揚,略高於2015年和2016年水準。2017年,百強榜綜合排名得分均值為0.319,比2016年上升2.2%。其中,經濟發展、創新發展兩項指標平均得分上升較快,是綜合平均得分反彈回升的主要原因。園區作為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創新集聚區的作用繼續顯現。

同濟發佈《2018中國産業園區持續發展藍皮書》

圖説:任浩

  同濟大學發展研究院院長任浩教授在《中國産業園區改革開放40週年:回顧與展望》的報告中,提出40年來中國産業園區發展模式的主要構成包括:以行政與市場化相結合的園區管理體制、從土地開發與對外開放為仲介的園區開發方式、以吸引企業為導向的園區發展動力,發展模式呈現出由硬因素與軟因素相結合交互作用的“二元非均衡”的特點。最後任浩提出,影響園區的三個相關者關係是:園區與政府關係、園區內管委會與開發機構關係、園區與企業關係。其中政府為園區賦權,是權限來源;開發公司為園區賦能,是資源來源;企業為園區賦力,是動力來源。

  中國産業園區的發展伴隨著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進程。在發展時間上,園區自1979年設立起,經歷了改革開放的三個重要時期。改革開放第一輪始於深圳等4個特區的設立,而1979年成立的蛇口工業區就同步誕生於深圳特區並成為深圳特區建設的靈魂和標誌;改革開放第二輪始於1984年14個沿海城市,現在看來,所謂14個沿海城市的開放,其實就是在14個沿海城市設立1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其標誌就是1984年大連經濟技術開發區等的掛牌設立;改革開放的第三輪始於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的推動,國家級開發區得到了大幅擴容和高速發展,很大程度上成為這一輪改革開放的標誌。此外,在發展階段上,40年産業園區也經歷了孕育期、初始培育期、高速發展期、穩定整頓期和創新發展期等五個階段,不同階段的發展,使産業園區具有了較為完整的各種階段下的發展能力,特別是不確定性環境下的適應能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