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81歲才旦卓瑪再唱山歌給黨聽
才旦卓瑪(中)帶領上音歷屆學生共同演唱《唱支山歌給黨聽》。 本報記者 蔣迪雯 攝
1963年,上海音樂學院民族班的藏族姑娘才旦卓瑪,被校園廣播裏聽到的一首歌深深打動,那是作曲家朱踐耳創作的《唱支山歌給黨聽》。同年“上海之春”舞臺上,才旦卓瑪演唱了這首歌。經由電臺錄製和播放,這首歌風靡大江南北,才旦卓瑪這個藏族名字也由此家喻戶曉。昨晚,81歲的才旦卓瑪在上海音樂學院民族聲樂專業創辦六十週年紀念音樂會上,再次唱起這首歌。為了這場演出,她提前好幾天回到母校參加排練,演出前一夜還錄音到淩晨兩時。
向民間學習,唱出獨特聲音
60年來,上海音樂學院民族聲樂專業涌現了多位名師,培養出了一代又一代優秀歌唱家。他們一邊向民間學習,一邊吸收西洋聲樂理念和演唱技巧,唱響中國的美好聲音。
音樂會上,84歲高齡的鞠秀芳登臺演唱陜北民歌《五哥放羊》。1957年,在莫斯科舉行的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民歌比賽中,鞠秀芳完美詮釋《五哥放羊》《走西口》《蘭花花》等傳統民歌,一舉奪得金質獎章。鞠秀芳的成功,離不開在上音學習期間來自民間藝人的口傳心授。早在上世紀50年代初,時任上音院長的賀綠汀就特聘丁喜才等民間藝人參與聲樂係教學活動,榆林小曲《五哥放羊》就是由丁喜才改編的。鞠秀芳融入了當代演唱技巧,將中國民歌唱響國際舞臺。
追溯上海民族聲樂專業的歷史,繞不開王品素的名字。1953年,王品素開始在上音探索民族聲樂教學,先後培養了22個民族數十位歌唱家,其中包括才旦卓瑪、何紀光、宗庸卓瑪等。王品素曾説,民族演唱風格的形成,和民族的生活環境、社會條件、文化傳統、民族性格、語言規律、音樂特點分不開。一個民族的欣賞習慣和審美要求,有其相對穩定性,又不斷向前發展。
在昨天的研討會上,上海音樂學院教授常留柱表示,上海音樂學院民族聲樂專業不僅能學到不同民族的聲樂傳統,還吸收了不同國家、不同聲樂類型唱法的優點,最終樹立了自己特色。
為人民歌唱,唱出真情實感
《唱支山歌給黨聽》這首歌,首唱者是任桂珍。當才旦卓瑪聽到這首歌時,下定決心要唱這首歌。她曾説:“這首歌的歌詞就像是在訴説我的家鄉人民的經歷。我親眼目睹家鄉農奴的心酸過往,又見證了翻身做主人後的幸福生活,親身感受到黨的溫暖。我要把心裏對黨的感激之情唱出來。”於是,才旦卓瑪找到王品素,希望能學唱這首歌。可是,漢語都説不利落的才旦卓瑪,能唱好嗎?王品素找來曲譜,一字一句幫她“摳”,還請來作曲家朱踐耳指導。朱踐耳和王品素一樣,被才旦卓瑪歌聲裏的真誠打動。如今,55年過去了,才旦卓瑪唱起這首歌仍然十分動情。
為誰而唱?原瀋陽音樂學院院長劉輝認為,歌唱本質是表現人類的情感,表現對自我和世界的認識。“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歌唱觀,不要帶有太多功利目的,單純為藝術歌唱,為人民歌唱,才能唱出打動人心的歌聲。”
上海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主任方瓊介紹,近年來,上海音樂學院排演了民族歌劇《野火春風鬥古城》《賀綠汀》等,還進行了全國巡演,收穫好評無數。從課堂到舞臺的無縫銜接,讓學生們在實踐中飛速成長。今晚,上海音樂學院聲樂歌劇係將在東方藝術中心舉辦上音原創中國歌劇片段暨中國藝術歌曲專場音樂會,展現師生風采,傳遞充滿個性的中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