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區天山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首創“家庭醫生博覽會”

2018-12-11 09:27:57|來源:解放日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家庭醫生做大堅定可靠的專家“朋友圈”

  這些日子,長寧區天山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陶齊淵非常忙。除了帶好“陶齊淵家庭醫生工作室”這支隊伍外,在日前舉辦的首屆天山“家庭醫生博覽會”上,他又找到了新思路:能不能讓“1+1+1”簽約中的各個環節再順暢一些?能不能把就診流程變成家庭、社區和大醫院間連接的閉環通路?“4家大醫院的30余名專家和我們做了一下午的深入交流,大家開誠布公地談了長期以來的困惑。以前點對點的被動式開會變成如今面對面的主動式溝通,我覺得,我們家庭醫生有了堅實可靠的專家‘朋友圈’。”

  家庭醫生牽手大醫院專家

  辦一場博覽會,讓家庭醫生“擺攤頭”,吸引大醫院專家來合作,這是天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管理者靈光一現想到的點子。中心主任畢芳芳説,我們邀請了來自華東醫院、同仁醫院、光華醫院等醫院15個專科33位專家,首次大規模、近距離了解家庭醫生的實力。這在本市範圍內也是首次嘗試。

  有人不解: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二三級醫療機構合作早已開展,為何非得開一次“家庭醫生博覽會”?“仔細回想一下,以往都是家庭醫生工作室團隊定點與某科室專家對接,或者專家盲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前來開設講座或坐診,但居民和患者需求究竟是什麼?雙方醫務人員是否能在日常工作中提升能力?這些都不是很清楚。”陶齊淵坦言,以自己的團隊為例,腦卒中救治、預防與康復體系是一大特色,不過偶爾也有居民抱怨,無法轉診至心儀的醫院,“之前,我們與同仁醫院神經內科有業務對接,更多聚焦具體病例的診療討論,但在博覽會上與科室專家交談後,我們發現可以做的還有很多。”

  在老齡化日益加劇的城市,腦卒中已成為致死致殘率顯著的疾病之一,同仁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張燕説,大眾雖愈發重視腦血管疾病,但預防和急救知識的掌握仍不全面。“平日我們接觸到的大多為急性治療期患者,如果有社區家庭醫生在前端把好預防關口,高危人群的發病率將大大降低。”博覽會上,張燕和陶齊淵一拍即合:以後收治腦卒中患者後,可立即上轉至同仁醫院明確病情進行介入或溶栓治療,病情穩定後回到社區衛生站點病房或家床進行康復和用藥治療,一切與同仁醫院神經內科保證同質化。“此外,我們也會協助參與天山社區的慢病管理人群二級預防管理,在坐診、講座的基礎上再深入社區,協助篩查卒中高危人群,如針對頸動脈疾病進行管控。”張燕説,雙方還可以進行一些基於有效樣本的基礎課題研究合作,提升醫生的業務能力。

  從專科對接到專病對接

  家庭醫生謝智晉的工作室團隊以中醫為特色,博覽會上,他笑稱自己“很貪心”。“我們和華東醫院骨傷科、康復科、疼痛科、營養科、腎內科都做了對接。”謝智晉説,“針對老年居民,關節退行性病變和骨質疏鬆為多;針對職業人群,頸椎腰椎疼痛也不少;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人群逐步擴大,他們的腎臟問題也不容忽視。就像三級醫院內部的多學科會診(MDT)模式,社區是否也能搭建與大醫院之間的專病聯繫平臺,不再以單獨科室為對接對象?”

  華東醫院腎內科主任醫師葉志斌對謝智晉的想法很是贊同:“這次,天山的5個家庭醫生工作室團隊中,有兩個向我們拋出橄欖枝,謝智晉想與我們在慢性腎病的診治和管理方面開展合作,尤其是針對糖尿病腎病患者的管理。”

  他介紹,我國慢性腎病發生率超過10%,在老年人群中高達30%,但其知曉率、治療率和治療達標率都極低,有些患者首次就診就已存在嚴重腎功能損害,腹透血透患者不在少數。“我們接觸到的很大程度是末端患者,社區如果鋪開一張預防早篩大網,或許能改變現狀。”然而,即使在上海,所有社區也基本沒有在腎病診治方面接受過系統訓練的醫生。“因此,博覽會上,我們和謝智晉團隊達成共識,可通過組建家庭醫生—社區腎臟病工作室—三級醫院專家的系統式團隊,協同採用互聯網手段對慢性腎病患者進行長程管理,從而提高診治效果,併為社區培養擅長腎病診治的全科醫生。”謝智晉還補充,腎病患者需要高品質的優質蛋白飲食,因此團隊還特別對接營養科,為居民和患者提供吃什麼、怎麼吃等日常營養方案。華東醫院營養科已開展通過App計算熱量、蛋白質等食物的攝入成分分析,未來,天山社區的腎病患者也可接入平台端口,在家門口獲得規範食譜。

  雙向選擇帶來無限可能

  天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質控科科長談玉婷説,“家庭醫生博覽會”成功舉辦讓大家都有了信心,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今後每年都會舉辦,希望能成為家庭醫生和大醫院專家深入交流的平臺。

  “大家都説,家庭醫生是社區居民健康‘掌門人’,而家庭醫生若要真正擁有這份底氣,必須匯集全市所有醫療機構的強大資源。”中心黨委書記史生銘説,從以前的專家下社區、雙向轉診,再到如今全專結合的緊密合作,家庭醫生把“朋友圈”愈發擴大,最終受益的就是老百姓。

  謝智晉透露,明年3月前,各家庭醫生工作室團隊將拿出方案細則,如聯合製定社區常見腎病診治的規範化方案,遇到反復尿感、體檢中發現蛋白尿、血尿的患者如何建立轉診通道;已確診的慢性腎病患者藥物管理、生活方式干預、定期隨訪檢查等;健康人群的疾病科普、飲食管理方案等;社區平臺的腎病早篩工作開展等。目前社區平臺可檢查尿常規、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與腎臟超聲,“我們會儘快針對有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的患者率先進行試點定期篩查。”

  從被動“等患者上門求醫”,到主動“上門進行健康管理”,家庭醫生正在攜手大醫院專家共同打開社區新平臺。葉志斌説,比起醫生業務交流活動,天山社區的“家庭醫生博覽會”更是一項頗有創意的為民服務項目,“開放、合作、交流,第一次彼此開放的雙向選擇給我們帶來了無限可能。”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