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松江區探索“家庭醫生+網格長”模式,實現轄區居民健康管理全覆蓋 1302個衛生網格“精準滴灌”服務百姓
“老年人體檢有什麼項目?”“我是 220號202室居民,我簽約的家庭醫生現在在嗎?”湯俊峰的手機振鈴總是響個不停。他的手機裏有兩個群至關重要:一個QQ群,與片區的網格信息員、家庭醫生互動;一個微信群,與居民聯動。
湯俊峰是松江區社區網格化管理中山街道藍天二村網格長。“網格長”源於松江區的一次醫療衛生新探索。三年前,松江區創新社區治理與基層衛生工作相結合,依託綜合網格化管理平臺,全區劃分為1302個網格片區,強調屬地管理、精細管理。每個網格設立一名網格長,他們猶如社區的“衛生樞紐”,架起居民與家庭醫生之間的一座橋梁,實現家庭醫生團隊對轄區自然村、居委會的全覆蓋。
不久前,松江區作為“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成效較為明顯地區”受到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一系列醫改新政正通過這1302個小網格“精準滴灌”下去。
家庭醫生網格化管理,離社區居民更近了
網格長每天都會騎行在所管轄區 “串門”。“阿姨,最近身體怎麼樣?家裏人有不舒服嗎?鄰居有沒有異常情況?”湯俊峰直言,剛開始工作時,每每上門,他都需轄區內的人口協管員帶著。隨著上門次數增多,老人們漸漸打開心扉。如今,他片區內管理著1800名居民,有什麼情況都願意跟他説説。有一次,湯俊峰片區內的老趙情況有點不對勁兒,常年由於癲癇在家自行服藥的他,脾氣變得日益暴躁。湯俊峰得知後,馬上報告家庭醫生金燕。金燕協同網格長、社區民警趕到趙家,經評估,老趙被確診為“癲癇所致精神障礙”,因干預及時避免了病情惡化。
及時發現、及時處理,網格長成為家庭醫生最好的信息員。以湯俊峰所在的松江區中山街道為例,有22個社區網格、13個公共區域網格,對照相應網格,成立了18個家庭醫生團隊,把35名網格長納入其中,確定了家庭醫生、防保人員、護士為主導,鄉村醫生、網格長協助的“3+2”服務模式。
上午坐門診、查病房,下午為居民提供慢病隨訪、用藥指導等服務,或對網格長開展健康促進工作教育……這是松江區家庭醫生團隊一天的工作。家庭醫生與網格長形成了根據各自強項的分工。家庭醫生負責網格內居民的分級轉診、處方跟蹤和健康諮詢,網格長負責居民探望、服藥提醒、服務關愛等,由此實現家庭醫生團隊對轄區自然村、居委會的全覆蓋。中山街道城市網格化綜合管理中心主任龔仁國稱,作為家庭醫生制服務的一種新模式,網格化管理實施兩年多來,取得了明顯成效。截至目前,中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完成“1+1+1”簽約15085人,其中60歲以上老人簽約率為82%,組合內就診率71.39%;簽約居民就診越來越多下沉到社區,有利推進分級診療。
依託網格,對區域醫療啟動“精細化手術”
網格與家醫團隊無縫銜接,服務單元縮小了,好政策距離“民心”更近了。小小網格,也將醫改新政“精準滴灌”滲透到基層。松江區面積604.6平方公里,現有常住人口176.48萬,加上外來流動人口,人口規模約200萬。如何提升200萬人的健康服務水準?松江區啟動了一場針對區域醫療衛生狀況的“精準手術”。這包括增加醫療健康投入,將衛生支出佔區財政支出比例逐步提高到6.5%;強化區域衛生資源,在上海率先建立起區域遠程心電、醫學影像、臨床檢驗和臨床病例中心;加強人才學科,力推首席醫生、首席社區醫生,打造名醫名科……一系列“自我動刀”的改革推開。
階段性效果令人側目。數據顯示,松江區居民個人衛生支出比例逐步下降到20%以內,全區門急診均次費用和住院床日費用處於全市低位水準,群眾就醫負擔切實減輕……2017年,上海社區衛生服務綜合改革App綜合評價得分,松江區持續保持全市第一。
“分級診療體系建設是深化醫改的重要環節,而家庭醫生是這一環節的重要樞紐。結合全區社會治理網格化治理基礎,做實家庭醫生制度,初級目標就是希望居民常見病、多發病能在區域內解決。”松江區衛生計生委主任李正稱,醫改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是提高人民群眾健康獲得感,松江區衛生計生系統這些年不懈努力、埋首探索,堅持把公益性寫在醫改的旗幟上,希望老百姓最終放心地把健康管理的鑰匙交給健康守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