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路:當年鋼鐵廠的遺存變身生機勃勃的文化創意園區

2018-12-17 09:04:39|來源:文匯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長江路:當年鋼鐵廠的遺存 今天變身生機勃勃的文化創意園區

  “構成城市的,不是其物質本身,而是她的空間量度與歷史事件之間的關係。”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中寫下的話,恰好適合作為長江路記憶的開篇。

  40年前,長江路邊錯落有致的寶鋼廠房,還是一片農田。從上世紀四五十年代遺留下來的鋼廠老設備跟不上發展腳步,上海每年要調進300多萬噸生鐵,中國的鋼材也大多依賴進口。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催生寶鋼,成為中國第一個新型現代化鋼鐵基地。

  吳淞“南為上海門戶,西為蘇常藩籬,乃東南第一險要”,國內未曾有鋼廠選址出海口的先例,軟土層處理、附近沒有礦山等問題,讓寶鋼“難産”了整整七年。鴉片戰爭裏陳化成抗擊侵略、抵禦外敵的前沿戰場,打下了寶鋼第一根鋼樁。依託于上海強大的基礎設施,襟江帶海的寶山躍上了長三角經濟發展的前沿。從1958年上鋼一廠在255立方米的小高爐開始發展煉鋼産業,到1985年寶鋼從4063立方米的高爐中産出第一爐鋼,現代鋼鐵之路在這裡走了整整27年。

  在産業結構調整的時代浪潮中,寶鋼存量巨大的工業遺存何去何從,也成為了社會聚焦的熱點。工業遺産不是一張白紙、一個空殼,尤其是寶鋼這樣在鋼鐵工業中舉足輕重的巨人,如何記錄它的事件、人物、故事……將成為地塊轉型、通向未來的關鍵。

  文創“墾荒”,從産業集聚區到開放藝術社區

  上海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中,吳淞地區定位為未來城市的副中心城區,長江路地塊更將是上海美好生活品質的重要典範。3.25平方公里令人望而生畏的煉鋼廠房、煉鐵高爐、煤氣櫃、冷軋廠房,如何成為溫柔可親的美術館、音樂廳、大學?

  類似的問題也曾困擾著入駐長江路另一頭的中成智谷。“比起市中心,長江路地塊彼時唯一的優勢就是成本低”,上海創意産業中心副秘書長周瓊瑞介紹説。淞滬鐵路曾專門為這裡的上海援外倉庫延伸一小段,從長江路邊源源不斷地將援助物資輸往亞非拉國家。但隨著政府購買服務模式的出現,不再需要集中式倉儲,曾經繁忙緊張、熱火朝天的景象,逐漸凋零敗落。伴隨著小商小販、低端倉儲的入駐、無序使用,這裡逐漸成為社區矛盾突出、居民繞路走的“臟亂差”地段。即使動過打造“一站式家居服務中心”的念頭,市中心也有類似的商業中心可以滿足需求,如何説服顧客來寶山呢?

  2007年,馳騁上海文創界多年的上海創意産業中心秘書長何增強也被這個問題難倒,但直到2013年,文創環境帶來的附加值,讓許多企業重新思考了長江路地塊帶動周邊轉型的可能性。“上海創意園區發展模式經歷了幾個重要階段,從最初的物理空間簡單集聚,到産業要素的集聚,到現在突破空間囿限與産業分割,滿足人們對文化和精神領域的追求。”何增強透露,“只有産城融合才能構成滿足年輕群體辦公生活需求的完整生態,讓人能在城市與自然、人與社會、工作與生活、辦公與休閒之間自由穿梭、靈活切換。”中成智谷不僅不標榜“廉價”,相反還以文創附加值的提升,創造出優於周邊市場的更高社會與經濟價值。

  轉換思路的第一步,是去除圍墻,以較低成本向文創企業敞開懷抱,免費成為面向周邊乃至更大範圍內居民的開放社區。雲·space秀場、星球影棚、UPBOX足球場帶來的每年上百場綜藝節目錄製、小型演唱會、品牌發佈會、選美比賽等多樣文化活動,為中成智谷聚攏了人氣和流量,成為名副其實的人文街區。長江路的定位,陡然成為朋友圈時尚的代名詞:“走著走著,就偶遇正在這裡拍攝的明星藝人”。在美術館、展廳、私藏博物館、四葉草堂等文化場所的簇擁之中辦公,自然而然也成為令人自豪的事,中成智谷引來了微盟(國內最大微信公眾服務平臺)、唯一視覺(國內最大旅遊攝影集團)、OMG電競俱樂部等一批“創新創意創業”的優質企業,使這裡成為三創園區的高地。

  原先高高豎立的圍墻被“攔腰截斷”,拆下的半截圍墻,在林蔭中鋪成了一條長長的石板路。這條隱秘幽靜的小路,不僅大大縮短了三號線地鐵站與園區的距離,沿途的鐵軌、汽燈、扳道器、火車棧咖啡館、西部牛仔小火車、火車菜園,也連起了長江路的歷史和未來。百年鐵路在高低錯落的綠丘、四季各異的花木、綠草茵茵的足球場、行為藝術雕塑的掩映間,洗去了鋼筋水泥的生硬,化為庭院內的動人景觀,任由思想在大尺度空間、低密度建築中漫遊、迷路、感受涼風。漫步園區猶如漫步景區,成了上班族們的享受。與不少辦公樓下班後就成為荒涼的“無人區”不同,中成智谷沒有“熄燈時間”,源源不斷地吸引附近居民健身鍛鍊、網友慕名“拔草”和新人拍攝婚紗照片。

  從藝術産業集聚區作出差異化定位,打造藝術居住區,也是在長江路580號的寶武不銹鋼廠工業遺存上,建立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的開放式大學的初衷之一。人們印象中的鋼鐵廠,脫不出籠罩天空的煙霧,沾污房屋的煤灰,嘈雜的集卡轟隆隆駛過顛簸不平的街道……但無論專家學者還是普通訪客,踏入寶武不銹鋼廠的第一印象都是“震撼”:大道寬闊齊整,不聞轟鳴,不見塵埃,只見蓊鬱綠意。從1990年代起,“乳白色似雲天一抹的‘炊煙’,襯上遠處雄渾舒緩的長江入海口”的景致,就每年吸引四萬多遊人參觀。如此壯闊悠遠的現代田園風景,未來也將繼續消融校區、社區、景區的隔閡,彌補城市功能的不足。上海美術學院執行院長汪大偉説:“吳淞國際藝術城不僅是國際藝術家的居住地,也是美院人才培養的課堂,在滿足專業教育的同時也應向社會大眾敞開,為居住在這兒的所有人(3至90歲)提供藝術學習和創造的無限可能。未來的美術教育不再是職業化的專業教育,它是面向人生命全週期的創造力培養的教育。為人的創造提供無限可能。”

  “帶有時代記憶的工業建築,不存在知識門檻,任何人都從中獲得自由的文化體驗。”英國泰特美術館館長弗朗西斯·莫瑞斯到訪時,曾表示非常欣賞吳淞國際藝術城的開放性。相對“原始”的工業與精緻的藝術展覽結合,能更好地與本土文化互動,推出響應公眾需求的藝術、營造文化家園的歸屬感,推動周邊地區乃至整個城市的發展。

  美育復興,在藝術懷抱中引領城市新生活

  汪大偉認為,寶武不銹鋼廠向吳淞國際藝術城的轉型,為用藝術“開荒”引領全新的生活方式,從而解決當前地區發展瓶頸提供了絕佳機遇。

  吳淞國際藝術城將打造的,是學習者、創造者、生産者、消費者、傳播者“五位一體”的多重角色生活方式:“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所有人的追求。當人們把創造作為人類生存的第一需求時,實現人的創造價值成為人們生活的價值追求。三歲的孩子有創造欲,90歲的老人也有創造欲,只是表現的方式不一樣,未來的美術學院為他們提供實現創造價值的無限可能。因此生活在藝術城的所有人都是美術學院的學生。學習者通過創意實現作品創作,成為創造者,作品可以延伸成為産品,成為生産者。在參與學習、創造過程中作為個人也要消費,成為了消費者,藝術城的大量資源,包括交易市場、畫廊,為藝術消費提供了各種可能。依託整個藝術城的國際地位,在其中生活、居住、工作的人也是藝術傳播者。他們既是學習者、創造者又是生産者、消費者、傳播者。一個人同時承擔著五個社會角色,不再因社會分工不同而分化成不同人群、不同生活追求和不同生活方式。”

  寶鋼歷史陳列館中,有一幅巨大的寫實油畫《通勤車上》,表現曾經的寶鋼人為了儘快掌握新技術爭分奪秒,就連上下班的通勤車上也抓緊時間刻苦學習。而未來,喜歡這座藝術城的理由,或許也不在於它有多少看得見的風景,而在於它能讓現代人悟出的問題答案。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建築系主任劉勇介紹,未來吳淞國際藝術城除美院外,還將依託博物館、藝術館、美術館建設中學、小學、幼兒園,以及高年齡段的藝術教育。“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獲得更豐富的角色體驗,藝術將提供支撐,終身教育、多重要素和藝術為美是上海國際藝術城發展規劃的三個著力點。”

  在劉勇的設想中,美術教育將不單是技術性教育,更應該是從三歲到90歲,全年齡段地培養創造能力。所以在整個空間構架裏,要打破現有行業為劃分的專業設置,這個有機混合體的建築離開不銹鋼廠區域是不成立的,它應該具有獨特的個性,是上海美院獨有的意境和氛圍。

  百年之前,吳淞曾是上海高等教育的搖籃,中國公學、復旦公學(復旦大學前身)、同濟大學、吳淞商船學校(大連海運學院前身)、江蘇省立水産學校(上海水産大學前身)、第四中山大學(上海醫科大學前身)在此先後落地生根,高等學府人文薈萃、群賢畢至。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後,大學城的校舍不幸被夷為平地,徒留水産路、同濟路等空名。但記憶的潮水繼續涌流,城市如海綿一般將它吸收,膨脹崛起。改革開放後,上海第二冶金專科學校、上海第一鋼鐵廠職工大學、寶鋼職工大學等高等院校再次從這裡推動鋼鐵業突飛猛進。

  而當工業幾乎發展到物質的終極,很難想像還會演變出新的形態;如今,在藝術教育的懷抱中,人們再次聽見了城市蝶變的聲音。桐城派文人管同的名篇《寶山記遊》中,曾記敘吳淞“風濤洶洶,直逼枕簟,魚龍舞嘯,其聲形時入夢寐間”,令人“灑然快也”。長江路轉型升級的新一輪“海天旭日”,將獲得更多世人矚目。

  相關連結

  長江西路:“張廟一條街”重生

  黃浦江底最大直徑隧道長江路隧道通車後,長江路成為了貫通寶山和浦東的城市大動脈。其實在半個世紀前,絡繹不絕的景象,也出現在長江西路。

  “北有張廟一條街,南有閔行一條街”,長江西路最早修築于1938年,過去就叫張廟路。1959年修繕後,成為聞名全國的工人住宅區、上海展示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窗口:參天的樟樹梧桐、整齊的四層居民建築,以及上海最寬的六車道50米路幅,連市中心都自嘆弗如。20年間,長江西路接待了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訪客10萬多人次。

  1980年代後,“張廟一條街”逐漸盛況不再,老字號商城陸續拆分出租,工人社區也在商業樓盤興起後稍顯破敗。直到五年前完成整體改造,這條蜚聲國外的老街才重塑原貌,沿路車間廠房情懷依舊,也有新的看點。

  上海玻璃博物館

  位於長江西路685號,原為上海玻璃儀器一廠的舊玻璃熔爐車間。2011年開館後,曾被美國CNN旗下網站評為中國最不容錯過的三個博物館之一。從“萬花筒入口”“歷史長廊”“玻璃屋”到“古玻璃珍寶館”,作為中國玻璃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上海不僅保存了玻璃工業舊址的軀殼,還留住了玻璃製作流程和工藝中彌足珍貴的故事。精心設計的博物館中,經常舉辦冷熱玻璃工作坊、玻璃製品DIY等互動體驗活動,讓家長能帶孩子一起親身體驗工業遺産的社會文化和美學價值。

  吳淞工業區展示館

  位於長江西路255號的上海國際節能環保園附近,原為上海鐵合金廠,曾消耗上海二百分之一的電能。2006年停産後,該廠和世博動遷項目遺留的廢舊鋼鐵,經藝術家設計改建為國內首家以鋼雕為主題的後工業生態景觀公園。1500平方米的巨型展廳展示了吳淞開埠以來發展成為上海重要工業基地,以及由此造成環境污染、重新整治的百餘年滄桑歷程。

  春光飯店

  位於長江西路1230號(原為610號),是張廟一條街最早的飯店。1960年初建成開業,取名“春光”。當時從市區前來寶山參觀張廟一條街的市民絡繹不絕,平日客流量就在千人以上,國慶期間來春光飯店用餐的人數,每天更高達三千人次以上,果然春光這邊獨好。雖然敦煌布店、凱歌鐘錶店、鳳凰理髮店、迎春照相館等與春光飯店同期開業的張廟老字號業已消失,但重修後的長江西路重新引入了杏花樓、振鼎雞等老店,也頗受歡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