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頂尖學術期刊英國《自然》雜誌18日發佈了2018年度科學人物,位居榜首的是1996年出生、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的中國學生曹原。
內斂而堅韌的“石墨烯駕馭者”
圖説:《自然》雜誌18日發佈了2018年度科學人物,位居榜首的是曹原。來源:《自然》網站報道截圖
曹原是許多人眼中的天才,14歲考入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18歲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本科畢業,隨後前往美國攻讀博士。今年3月5日,《自然》發表了兩篇以曹原為第一作者的石墨烯重磅論文。曹園發現當兩層平行石墨烯堆成約1.1°的微妙角度,就會産生神奇的超導效應。
《日本經濟新聞》網站19日報道稱,曹原為“石墨烯駕馭者”,他的發現開創了物理學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有望大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與傳輸效率。
圖説:《自然》雜誌今年的封面圖片明顯指向曹原的成果。
在《自然》雜誌為曹原撰寫的特稿文章中,曹原承認自己的情況並不常見,但説自己並不特別。畢竟,他在大學裏還是待滿了四年,“我只是跳過了中學階段比較無聊的時期”。
曹原的導師和同事是如何評價他的呢?《自然》雜誌稱,曹原在麻省理工的導師認為曹原在內心深處是個"修補匠",喜歡把東西拆開重裝。“每次我進他的辦公室,裏面都亂糟糟的,桌上堆滿了計算機和自製望遠鏡的零件。”
儘管年紀輕輕、又有些害羞,但同事們都説曹原的堅持不懈體現了他的成熟。有一次,曹原花了六個月時間研究一份看似富有突破性的數據,最終卻發現那不過是實驗設置中的巧合。"他有些沮喪,但他只是擼起袖子繼續幹下去。"他的導師説。
對於自己的“學霸”成長經歷和所取得的成就,曹原保持著平和的心態。他此前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工作之餘,他會通過天文攝影進行自我調節。“仰望星空總是能讓我安靜下來。天文攝影涉及包括光學、精密機械、電子電路、嵌入式程式等在內的多方面科學技術,折騰這些東西,都是我的興趣。”
這些中國科學家曾入選
《自然》評選全球年度十大科學人物已是傳統。近年來入選的中國籍科學家並不鮮見。2017年,中國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潘建偉榜上有名。
圖説:2017年,《自然》雜誌報道潘建偉的特稿截圖。
《自然》雜誌以“量子之父”為題報道了潘建偉。報道開頭這樣寫道:“在中國,有人稱他為‘量子之父’。對於這一稱呼,潘建偉當之無愧。在他的帶領下,中國成為遠距離量子通信技術的領導者。”
圖説:2015年,《自然》雜誌報道黃軍就的特稿截圖。
2015年,中山大學教授黃軍就上榜,黃軍就及其團隊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對人類胚胎的一個特定基因進行修改,從而避免該基因突變導致地中海貧血症。黃軍就在接受《自然》採訪時説,這項實驗能幫助探討一些重大疾病在基因層面的成因,並有助於研究胚胎發育過程中基因所發揮的作用。然而,由於這類實驗涉及學術倫理,在獲得關注的同時也引發爭議。例如,儘管黃軍就等人使用的是醫院丟棄的異常胚胎,其論文發表後仍引發科學界批評。
圖説:2013年《自然》雜誌報道陳化蘭的特稿截圖。
2013年,中國禽流感專家陳化蘭入選。陳化蘭的獲選理由是:2013年,為中國應對H7N9禽流感疫情做出了突出貢獻。《自然》雜誌將她稱為“戰鬥在前線的‘流感偵探’”。
圖説:2012年,《自然》雜誌報道王俊的特稿截圖。
2012年,青年科學家、時任中國華大基因CEO的王俊上榜。《自然》雜誌援引哈佛大學遺傳學家喬治 洽奇的評價説,1999年,華大基因支持了人類基因組計劃的1%,而在2012年,華大的基因測序能力,讓其在世界基因測序上的貢獻超出了50%。
今年入選的科學家還有他們
“十大人物的故事集中展示了2018年度最難忘的科學事件,這些事件迫使我們思考我們究竟是誰、我們從哪來、以及我們要去向何處的難題。”《自然》特稿版主編裏奇-蒙拿斯特斯基表示。
需要注意的是,《自然》年度十大人物只是選取當年對科學界産生最大影響力的人物,並不一定都是積極的形象,也會包括一些爭議人物,例如入選2017年榜單的美國環保署署長斯科特 普魯特(Scott Pruitt)。他是一名氣候變化懷疑論者,入職後瓦解了奧巴馬政府的一系列環保遺産。今年的爭議人物是南科大副教授賀建奎,他因世界首例基因編輯嬰兒而陷入了輿論的漩渦。
下面一起來看看今年入選的其他幾位科學家:
圖説:《自然》雜誌報道薇薇安·斯隆的特稿截圖。
古遺傳學家薇薇安·斯隆與同事在對一個9萬年前的骨骼進行DNA測序時,發現該骨骼來自於尼安德特人母親與已經滅絕的丹尼索瓦人父親的後代。這也是2018年度最出人意料的發現之一。
圖説:《自然》雜誌報道傑斯·維德的特稿截圖。
物理學家傑斯·維德為提高女性和有色人種在科學界的地位付出了巨大努力,包括為女性科學家創建數百條維基百科詞條。
圖説:《自然》雜誌報道羅伯特·簡·史密斯的特稿截圖。
羅伯特·簡·史密斯發起的“S計劃”是一項推進科研論文開放獲取的大膽倡議,助推科學出版業發生改變。
圖説:《自然》雜誌報道芭芭拉·李-溫特的特稿截圖。
開放數據是芭芭拉·李-溫特的工作重心,她通過公開的基因組數據,協助警方逮捕了曾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犯下數起兇殺案的“金州殺手”。
圖説:《自然》雜誌報道安東尼·布朗的特稿截圖。
另一位潛心研究數據集的天文學家安東尼·布朗率領團隊,發佈了蓋亞探測器對10億多顆恒星的大規模追蹤數據。這一信息寶庫正迅速轉變人類對銀河系演化過程的認知。
圖説:《自然》雜誌報道吉川真的特稿截圖。
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的吉川真領導的“隼鳥2號”任務,造訪了一顆形狀類似餃子的小行星(Ryugu“龍宮”),並準備將採集的樣本帶回地球。隼鳥2號探測器已經率先將多張現場圖片回傳至日本宇航局。
圖説:《自然》雜誌報道瓦萊麗·馬松-德爾莫特的特稿截圖。
氣候研究專家瓦萊麗·馬松-德爾莫特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佈的重要報告中起到了關鍵作用。該報告警告稱,距離地球氣溫達到轉變生態系統、破壞大量珊瑚礁的程度只剩下十幾年的時間。
圖説:馬來西亞能源、科學、技術、環境及氣候變化部長楊美盈帶頭倡導了減少一次性塑膠使用的環保行動。